玩酷网

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是否继续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表决,以失败告终。美、英、法

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是否继续解除对伊朗的制裁表决,以失败告终。美、英、法等9国投下了反对票,这意味着伊朗迎来了新一轮严峻的国际压力。 面对所谓“快速恢复制裁机制”的启动,伊朗毫不示弱,迅速宣布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 主要信息来源:界面新闻--2025.09.20 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未能通过继续解除对伊朗制裁的决议草案的报道 不过要想理解当前的局面,就不得不从所谓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谈起。这一机制,本是《2015年伊核协议》中特别制定的条款,设计初衷是为了防止伊朗在协议框架内“钻漏洞”。当一方认定伊朗未履行义务时,可在限定期限内施压并恢复被豁免的联合国制裁。 理论上,这是为约束伊朗行为设置的安全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这项机制却被用来放大矛盾。英、法、德三国在启动这一机制时,并未履行协议程序中规定的35天“分歧解决机制”,而是选择直接跳过程序“单方面恢复制裁”。 这显然是一次有意的“规则操纵”。这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做法,也让伊朗感到被设计陷害。 更让人费解的是,美国早在2018年就单方面退出了伊核协议,但却继续要求各方遵守由它发起和操作的国际规则,并通过施压欧洲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来推行制裁策略,这既暴露出双重标准,也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反对。 而且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傅聪深刻指出,当前的僵局表面上是由伊朗核问题引发的,但根本原因却是美国在2018年退出协议并恢复对伊制裁的决定。 同时傅聪还警告,如果制裁持续升级,国际秩序本就已岌岌可危的信任基础将彻底崩塌。 有人说,制裁是一种相对“低成本高收益”的对抗方式。通过经济、外交手段,制裁方无需发动直接军事干预,就可以对目标国造成经济打击和国际孤立。可从过往经验看,制裁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常常伤人先伤己。 对伊朗而言,制裁的打击是无疑的。自2018年美国恢复制裁以来,伊朗的石油出口额已经暴跌近80%,里亚尔汇率缩水超过600%。 此次安理会决议未能通过,进一步加剧了伊朗的经济困境。而德黑兰街头的抢购外汇乱象正是民众对货币进一步贬值的焦虑反应。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制裁反而为伊朗找到新的市场机遇。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对伊朗石油的需求大幅上涨,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从伊朗进口的原油量同比增长42%。 与此同时,受制裁所迫,伊朗逐渐学会在金融与贸易中“去美元化”,越来越多的交易通过数字货币或区域结算系统完成,直接跳过了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网络。 而且制裁的副作用也传导到了国际社会。中东地区局势的恶化直接影响了全球能源市场稳定。伊朗宣布在霍尔木兹海峡部署新型防御导弹,全球油价迅速升高,国际能源署警告,如果事态进一步恶化,油价可能突破每桶150美元,并引发全球通胀水平再度攀升。 就连欧洲汽车制造商也开始感受到成本压力,因为伊朗是欧洲不少制造业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国;而印度的药品制造产业在伊朗原料药出口受阻后,也被迫提价,影响了家庭医疗负担。 更深层的代价却是对地缘局势的长远威胁。俄罗斯趁机在叙利亚扩展影响力,以色列则默许美国加速向沙特出售F-35战斗机,代理人军事冲突的风险骤然上升。一旦投入火力的“非直接战争”模式登场,中东地区的和平或许会完全成为泡影。 主要信息来源:界面新闻--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