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air and space forces”网站披露,帕姆代尔42号工厂第四架B-21悄然完成首飞,由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第420飞行测试中队接装。飞行结束后,它甚至低调与首架原型机实现同框。外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美国新型隐身战略轰炸机的试飞工作已迈入新阶段。 别被低调迷惑。四架B-21同时现身试飞场,绝不是“按部就班”所能解释的。美军很少在新型战略装备上如此密集投入试飞——回想B-2的研制历程,就能嗅到不寻常。这明显在提速,意图压缩形成战力的时间窗口。 B-21绝非B-2的简单升级。它承载的是美军“穿透性制空”战略的核心设想,要的是更远的航程、更强的隐身能力、更广泛的武器适配性,以及——关键一点——更低的单机成本。美军嘴上说“防御”,实际瞄准的是高端对抗中的进攻性打击。 我们应当注意的,不是它飞了几次,而是它为何如此快。从首飞到第四架出厂,节奏紧凑得反常。这背后折射出美国空军对未来空中优势的焦虑,尤其是在亚太地区面对区域拒止战略时的压力。他们急需一张能打、能藏、能持续存在的牌。 但B-21真是无懈可击吗?未必。高度隐身的设计也意味着高维护成本;强调联网作战的同时,也依赖脆弱的数据链;追求全域打击,却可能陷入任务泛化、样样不精的困境。它很强,但绝不是“无敌”的存在。 战略轰炸机的迭代从来不是纯技术问题,它牵动的是全球战略平衡。B-21的频频试飞,无疑将刺激其他大国加快对应手段的研发。新一轮空中攻防博弈,已经悄悄开始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