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9月17日报道,四川,男子回乡创办工厂17年,欠下银行债务1400万元,然而银行

9月17日报道,四川,男子回乡创办工厂17年,欠下银行债务1400万元,然而银行却突然将这笔债务以126万元打包转卖给4个自然债权人手中。谁知5年多时间,这笔债务越滚越大,已达到了5125万元。现在,4债权人要求将男子的厂房拍卖还钱,男子不同意,质疑债务的虚高,以及债权的真实性,可债权人们却坚称获得债权的程序是合法的。 一笔价值1400万的贷款,于资产包中仅以126万低价售出。谁料新主人竟凭借此贷款,向债务人追讨高达5125万的欠款,这其中的落差着实令人咋舌。这一切,乍听起来仿若天方夜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奇幻色彩。然而,这般不可思议之事,却千真万确地在四川眉山这片土地上上演了。 这笔债务的发端,源于一位企业家怀揣的朴素梦想——归乡发展。在那片熟悉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一心憧憬着事业的新篇,却未曾料到,债务的涟漪就此泛起。当事人白尚清,在家乡干了17年的金属加工,把他超过7000万的个人投入,都砸进了这家名为“青龙金属”的工厂。 企业初创,现金流紧张是常态,加上金属加工行业本身波动剧烈,他不得不寻求银行贷款。这1400万,就是企业最艰难时期的“救命索”,代价是高达8.1%的年利率。 即便如此,白尚清的企业从未想过赖账。在短短两年内,光利息就支付了近320万元。即便在债务被转卖后,新的还款账户里,也陆续收到了他偿还的145万本金。他甚至还主动提出,可以提高每季度的还款额。 然而,在银行的账本上,这个关于创业与坚守的故事,被简化成了一个冰冷的财务问题:不良贷款率飙升,必须处理。于是,白尚清这笔本息已超2000万的债务,被当成了一件“折价商品”。 它被塞进一个巨大的资产包,里面捆绑了30多家企业的债权,名义总价高达5.89亿元。这一整个资产包最终惨遭甩卖,成交价格仅5325万元,较其原本价值,此番售价竟不及原价的一折,令人唏嘘。白尚清的那笔债,在其中作价仅为126万元。 银行内部人士称之为“常规操作”,目的就是快速优化报表。但一个尖锐的问题由此产生:既然126万就能出手,为何银行不直接与仍在努力还款的白尚清协商,给他一个债务重组的机会? 这笔债权开始了它的奇幻漂流。从银行到了资产管理公司,再到一家商务合伙企业,最后,落入了4个自然人的手中。当它再次出现在白尚清面前时,已经彻底变了模样。 新的债权人一纸诉状,要求的偿还金额是5125.28万元。这个数字,相较于126万元的转让估值,暴涨了近40倍。白尚清懵了,他想不通这笔账是怎么算出来的,他要求新债权人出示购买债权的付款凭证,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对方秉持的逻辑简明扼要:我们持有的债权,其相关程序皆合乎法律规定,无任何违法违规之处。他们的行动也很直接:要求法院拍卖白尚清的工厂厂房来抵债。此刻,工厂里还有工人在正常生产。 此事引发了公众广泛而强烈的疑虑,如巨石入水,在舆论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诸多疑问在民众心间萦绕不散。大家追问,那多出来的几千万究竟是什么?利息、罚金、还是服务费?它的计算方式经得起法律的审视吗?更深层的担忧是,这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将原本可以挽救的实体资产,以地板价打包卖给特定关系人,上演一场“合法”的围猎? 有人批评白尚清,认为他欠债不还是根本原因。但更多人看到的,是一个投身实业17年的企业家,如何一步步被金融的游戏规则逼入绝境。 这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债务纠纷。它是一个警示,拷问着我们的金融体系:当不良资产处置脱离了风险化解的初衷,异化为少数人牟取暴利的工具时,谁来保护那些还在踏踏实实做实业的人?我们务必严防金融投机之风肆意蔓延,以免其如贪婪的饕餮,将实体经济的根基无情吞噬,确保经济发展的大厦稳固屹立。 信息来源:1300多万贷款被大连银行低价甩卖后,变成5000多万债务,一家川企困在债务中,2025-09-17 11:01·鹤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