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战有多艰难:八路军武工队一年歼灭3名日军,10名伪军就算合格 在一些电视剧中,八路军游击队的战果经常是“消灭日伪军几十人,上百人……”但实际上,在敌我差距很大,战斗条件极为困难的抗战中期,游击队、武工队的战果根本不可能这么大。 很多情况下,一年能够消灭几十个日伪军就已经是不错的战绩了。 1941年的太行山深处,凛冽的北风卷着细雪在山谷间呼啸。 17岁的郭兴搓着冻僵的双手,凝视着挂在土墙上的歼敌统计表——作为太行五分区武工队最年轻的队长,他肩负着皮定均司令员下达的考核指标:一年内消灭3名日军和10名伪军。 这个目标看起来容易,实际上却很困难,因为郭兴赖以完成“KPI”的资本只有两支枪(一支是汉阳造,一支是手枪)和8枚手榴弹。 1941年正是抗战相持阶段最艰难的岁月,八路军战士每人日均仅有半斤黑豆充饥,却要用几粒子弹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周旋。 当1941年的第一场大雪覆盖太行山时,郭兴的队伍还差一个日军和两个伪军的指标。 12月18日晌午,郭兴在碾盘沟的土窑里展开了缴获的日军地图。他指着辉县县城西门外的防御工事,对两名武工队员说出了自己大胆的计划:“我们扮成鬼子的巡逻队进城。” 就这样,郭兴穿着缴获的日军少尉军服,将南部十四式手枪藏在马鞍袋里,带着两个同样穿着鬼子军服的队员大摇大摆地走向城门,城门口,正好站在一个鬼子兵和两个伪军。 当战马踏过结冰的护城河时,城楼上的太阳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日军哨兵看见“军官”领口的少尉衔章,立即挺直腰板敬礼,他可没想到,这个标准军礼会成为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动作。 说时迟那时快,郭兴的双枪在瞬间就完成击发,一发子弹精准穿过日军钢盔的帽檐缝隙,把鬼子的脑袋打开了花,另两名队员也精准射杀了那两个伪军。 突袭的枪声惊动了整条街道,郭兴却勒马冲进了县城,在大街上左右驰射,如入无人之境。 当第三个鬼子捂着胸口倒在门廊时,伪军警备队的歪把子机枪才仓促响起。郭兴三人借着弥漫的硝烟冲出东门,身后传来此起彼伏的哨子声。 这场七分钟的城市突击战,不仅让郭兴武工队歼敌数字变成醒目的"4+12",更创造了武工队首次突入县城的记录。 次年春天,前来采风的作家冯志在听到这个传奇时,在笔记本上画下了郭兴手持双枪骑乘骏马的草图——这正是后来《平原游击队》经典人物“李向阳”的雏形。 虽然每次出击的歼敌大多是个位数,但当年华北的日伪军就是硬生生被八路军的这种麻雀战给拖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