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评价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石原莞尔曾说过,"对付张学良,用不着真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够了″。无独有偶,胡适在评价张学良时用了"竖子″、"夜郎自大″、"纵容″等关键词,甚至说"他的理解力从没有成熟过"。胡适如此评价张,主要依据是张学良在收回中东路、九一八、热河防线十天崩溃等历史事件中的表现。 胡适这些话够狠,却不是凭空骂出来的,每一个词都能在那些沉甸甸的历史细节里找到落点。就说收回中东路那事儿吧,张学良那会儿刚接了老爹张作霖的班没几年,二十多岁的年纪,心里揣着一股子想给东北争口气的劲儿——苏联占着铁路权,像根刺扎在东北的地盘上,他想拔了这根刺,这份爱国的心思没毛病,可做事的法子太急了。没摸透苏联的底细,没把东北军的准备做足,就急匆匆地跟人家掰手腕,最后落了下风,不仅没拿回权益,还折了兵威,这大概就是胡适说的"夜郎自大"——心比天高,可手里的本事没跟上野心。 再到九一八事变,那晚上沈阳城里的枪声,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心里发紧。东北军不是没战斗力,那会儿东北军的装备在全国都算好的,将士们也憋着一股子保家卫国的劲,可等来的却是"不抵抗"的命令。后来有人说这是国民政府的意思,张学良自己晚年也承认,当时他误判了局势,觉得日本只是小打小闹的挑衅,不想把事情闹大,想着靠外交解决。可就是这份犹豫和误判,让日本兵没费多大劲就占了沈阳,接着是整个东北。千万父老乡亲背井离乡,大好河山就这么丢了,这哪是"理解力没成熟"能轻飘飘带过的?这是关乎千万人命运的大决策失误,是作为东北最高指挥官躲不开的责任。 更让人揪心的是热河防线,十天,就短短十天,防线全垮了。日本兵一路推进,老百姓扶老携幼往关内逃,路上的哭声、喊声能把人心撕碎。胡适说他"纵容",我想那不是单纯的指责,更多是恨铁不成钢的痛心。作为守土的官长,要是能把军队管得严一点,要是能早点把防御工事修起来,要是能在战前把士气鼓得足一点,怎么会败得这么快、这么惨?那会儿的热河,就像没人守的大门,人家一推就开,这背后,是指挥官的失职,是整个防御体系的崩塌。 当然,咱们看历史也不能太苛责,不能把所有的锅都扣在张学良一个人头上。那会儿的中国本就弱得可怜,列强像饿狼似的盯着这块肥肉,国民政府又一门心思忙着打内战,根本没给东北多少实实在在的支持。张学良手里的东北,说是一方势力,其实就是个没人帮衬的烂摊子——内部有派系纷争,外部有日本和苏联两头施压,他一个年轻人,要扛这么大的担子,确实难。而且后来他发动西安事变,逼着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事儿做得够硬气,也实实在在推动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这一笔,谁也没法抹杀。 说到底,评价张学良,得把他放回那个乱糟糟的年代里。他不是天生的"软骨头",也有过爱国的热血和担当;可他也确实没扛住乱世的考验,在关键节点上犯了错,丢了土地,害了百姓。石原莞尔说用"竹刀"就能对付他,这话难听,却戳中了当时东北政权的软肋——不是兵不够多,是决策者少了点审时度势的智慧,少了点破釜沉舟的勇气。胡适的批评虽然尖锐,也不过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看着国家山河破碎、百姓遭殃时,发自心底的痛心疾首。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