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的老母亲病逝,65岁的儿子不办丧事,不找人帮忙、不请客、不收礼!早上火化,下午土葬,请人用了3500元!安安静静的把母亲送走了!有人说这个儿子真不孝,母亲走了也不轰轰烈烈的置办丧事,让母亲体面的走! 儿子说:生前已经竭尽所能尽孝了,一个人伺候母亲伺候了30年,别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问心无愧! 这件事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有些人觉得他不够尽孝,觉得至少应该为母亲办一个体面的丧事,像传统上那样,亲戚朋友聚集一堂,送她最后一程。这些人认为,丧事不仅仅是对逝者的告别,更是一种“面子”的问题,代表了对死者的尊重与敬意。或许他们觉得,丧事的“气氛”应该是隆重而庄重的,不能“简简单单”地过去。 但是,换个角度看,儿子从30年前开始,就已经承担起了伺候母亲的责任。30年的时光里,他每一天都在为母亲提供最直接的照料,陪伴着她,关注她的点滴。为了母亲,他放下了自己的一部分生活,成了母亲的支柱。对于他来说,或许丧事的“华丽”与否,并不如自己每天的坚守与孝顺重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外在的仪式感”来衡量一个人的孝心。很多人忽视了,他的孝顺并不在一场排场十足的葬礼上,而是体现在他几十年的奉献与无怨无悔的付出。 社会对“孝顺”的定义似乎越来越复杂化,似乎不办个丧事、不请客、不收礼,反而就成了不孝的表现。可事实上,真正的孝顺往往是内心的自觉与行动上的责任,而不必通过外界的评价来确认。有时候,那些表面上的盛大仪式,更多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与社会的压力,而非死者本人的需要。母亲已经不在了,她也不会再因丧事的规模大小而感到“安慰”。 更深层次的反思是,我们是不是把传统观念太过重视了?“丧事”这种事情,究竟是为了给死者一个“体面”的送别,还是为了满足活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到底是为了母亲,还是为了展示自己对传统的遵循和“孝道”的外在表达?每个人的孝顺方式都不同,真正爱的人,会在生活中的点滴中给予对方支持与关怀,而不需要通过一场排场来证明。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种做法太过冷淡,甚至显得不够“尊重”。但我觉得,尊重不是在一个丧事的仪式上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关怀中,体现在行动上。对于这个儿子来说,他已尽最大努力尽孝。无论别人怎么看,至少他心里清楚自己为母亲做过什么,问心无愧,这比任何外界的声音都来得重要。 这也让我们反思,孝顺真的只是外在的仪式吗?还是应该更注重内心的真实与对亲人的真正责任?孝顺的真正意义,应该是体现在平时的点滴关怀,而不是一场盛大的葬礼。毕竟,孝顺不仅仅是一时的行为,而是贯穿生命中的每一天,是那份无声的陪伴与心底的坚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猜你喜欢
我朋友的妈妈上个月去世了,办完丧事,她爸说让她和弟弟弟媳把妈妈留下的金银首饰分了
2025-09-11
孙玉瑞说
92岁老人走那天,儿子花3500块雇了4个人,上午拉去火化,下午直接埋了。邻居骂
2025-09-16
时弦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