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为什么西方科技似乎停滞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是除了中美外,都瞎火了。现在科技太烧钱了。空间站、材料,光大规模科技实验室就七八个,再加上各类科研人员,人力物力已经不是小国体量能搞定的了,这还是材料。 说到科技进步,人们总会想起那些曾经闪耀全球的西方国家。可最近这些年,很多人会觉得,欧美国家在新技术上好像越来越没声音了。 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里边有不少硬伤,根源还真不是技术本身,并不是他们不懂创新,而是因为科技这事儿实在太“烧钱”太耗人了。 科技到了今天基本没有一个大型项目是“省钱省力”就能做成的,从高铁到卫星、再到前沿芯片,哪一样不是动辄上十亿几十亿美元? 现在连做人工智能或者未来能源研究,都得几千人团队天天往实验室扑,还得配得上世界一流的设备。 这些年最出名的国际热核聚变研究,有三十多个大国参与,出钱出力最多的还是美国和中国,其他国家就是出点预算图个参与感,真正能主导的很有限。 科技发展的这背后是“钱袋子”和“人才库”的激烈竞争。还拿人工智能来说,美国大公司一投就是上百亿美元,深度学习的骨干不少还都是从欧洲、亚洲挖过去的。 好项目好平台都在那边,人才和资源自然而然就集中到一起了,而欧洲和日本虽然看着高科技积淀不薄,可一到新领域,比如AI、量子计算、生物科技,他们的人才和资金都拼不过中美。 欧洲起个什么新项目,一方面财政预算上限在那里,另一方面还各种条条框框,新规一出台企业就怕掉进政策的“坑”里不敢放开手脚。 在半导体、材料、高端装备这些方向也都是谁有钱谁说了算。台积电、英特尔这些巨头一搞新工艺,背后动辄几十亿美元砸进去,小国家就算能参与,最终也只能给大玩家们打辅助。 时间一长,全球科技重心自然就向中美两国倾斜。数据也能说明问题,美中两国的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加起来接近全球总量的一半,欧洲、日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份额一点点被挤没。 除了钱和人才,新政策也拉开了差距。美国多半鼓励公司放手干,只要产品能快点上,没人太多管。中国讲究边做边完善,政策跟着技术跑。 再看欧洲,日本居多还是谨慎、市政管控多,推个什么法案很快,等企业真要落地又一堆审批,企业往往刚把计划定好,政策就变了,结果是创新节奏根本比不过别人。 欧洲、日韩本来还有点底子,但现在哪怕是大项目,也越来越跟不上步伐,新兴科技只要缺了钱和人,再大的历史积累也难顶住。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后边的国家只能找准自己的小赛道或者抱团合作,别总想着一国独大,否则再好的想法没钱没人也就只能想想,舞台上的主角只会越来越集中。这也许是当下科技发展最现实的写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