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一个班长,为了掩护队伍撤离,带着鬼子就往山上跑,谁知前方不远处就是一个悬崖,而这时,几百名日军已经追了上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悬崖边上,于玉起回头望去,数百日军如马蜂出窝般涌来,他摸了摸腰间仅剩的四颗手榴弹,嘴角露出一丝轻蔑的笑。 1940年的一天凌晨,八路军设在武乡的兵站几里外出现了一支500人组成的日军部队,还带着山炮。哨兵及时发现敌情,兵站全排战士迅速集合。 排长当机立断:于玉起的一班负责阻击日军,二班和三班掩护兵站转移。于玉起随即带领全班10名战士向村外日军方向火速前进。 于玉起,八路军特务连侦察排一班的班长,奉命保护武乡的兵站。当时日军一直探听兵站驻地,企图摧毁我军的后勤供给。 那天凌晨,日军终于探得兵站具体位置,派出了500名日本兵带着山炮前来袭击,得益于哨兵的及时发现,于玉起和战士们有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于玉起没有丝毫犹豫,带着10名战士奔向村外二三里处,占据了山坡上的有利地形。 日军虽然人多装备好,但摸不清我军虚实,不敢轻易前进,只是远远地用炮轰击。炮轰几分钟后,才派出四五十名日军向山坡进攻。 于玉起让战士们沉住气,等敌人一步步靠近。80米、60米、50米、30米,这时全班战士突然投出几十枚手榴弹,爆炸声响彻山谷,日军血肉横飞。 遭到打击的日军急红了眼,集中炮火向八路军阵地轰炸。一枚炮弹落在于玉起左侧,战友刘同林被炮弹穿透胸膛,当场牺牲。 副班长也倒在血泊中,他用微弱的声音说:“班长,我不行了,掩护转移全靠你们了。”说完便闭上了眼睛。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打到天快亮时,于玉起朝兵站转移的西南方向望了望,估计已经成功转移。 日军发现山上兵力不足,便毫无忌惮地出动大批日军采取包围战术进攻。于玉起看阻击任务已完成,便命令战士们扶着伤员向西北方转移。 边打边退中,又有几名战士倒在敌人枪口下。最后只剩下于玉起和3名战士与几百名日军周旋,周旋中3名战士又相继倒下,仅剩于玉起一人。 于玉起也负了伤,他将日军引向悬崖,扭头一看,日军如马蜂出巢,漫山遍野都是,一步一步向他逼近。 等敌人靠近,于玉起掏出最后四颗手榴弹全部扔出,日军顿时倒下一片。这时日军离他只有15米,连眼睛鼻子都能看清,但他们停止了进攻,想抓活的。 于玉起的嘴角露出轻蔑一笑,决定“死不当俘虏”。他后退几步,猛一转身,抱着枪纵身跳下悬崖。 于玉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医护人员告诉他,第二天打扫战场时,老乡在崖中间一间房高的野蒿子上发现并救下了他。 他的腰部骨折,终身残疾。但比起牺牲的战友,他已是幸运的,11名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成功阻击了500名日军,完成了兵站转移任务。 当年打扫战场的老乡在于玉起跳崖后,发现他落在崖间一人多高的野蒿子上,奇迹般生还。但他的腰部骨折,终身残疾。 11位战士用生命阻击500日军,成功掩护兵站转移,他们用鲜血诠释了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他们的精神穿过时光,依然熠熠生辉。 官方信源: 《石桥战斗》百度百科 《故事里的沂蒙|石桥伏击战:击毙日军少将吉川资》齐鲁晚报网 《鲁中军区二团击毙日军少将》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