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朱德和警卫员来南泥湾踏勘,晚上他们找了两个窑洞休息,警卫员小李和小朱轮换站岗。早上小朱和小李吓坏了。[无辜笑] 夜深了按照约定小李值前半夜,小朱接后半夜班,将近子夜时分小李悄悄摸到窑洞门口,轻推了推门边床铺上的人。 黑暗中有人坐了起来,小李以为是小朱,低声说了句“该你了”,就匆匆回自己窑洞睡觉去了。 其实起身的是朱德,他没有叫醒里面的小朱,也没有解释什么,默默披上衣服,拿起枪走出窑洞。 山风呼呼地吹朱德在窑洞外一站就是大半夜,他时而踱步时而静立,眼睛注视着四周的动静。 天刚蒙蒙亮,小李从窑洞里出来,一眼就看到朱德端着枪站在那里,他愣住了赶紧跑到另一个窑洞,发现小朱还在呼呼大睡。 小李的脸刷地红了,和小朱一起跑到朱德跟前,两人满脸愧疚,结结巴巴地解释昨晚的误会。 朱德只是笑了笑:“没事,我也睡不着,正好活动活动筋骨。”说完拍拍小朱的肩膀:“年轻人要多睡觉,长身体呢。” 小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本来想说些什么,但看到朱德那副毫不在意的样子,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这件事要是换了别的长官,肯定要训斥一顿,可朱德从头到尾没说一句重话,好像真的只是随便站了会儿岗而已。 其实朱德心里清楚得很,小李是个细心的孩子,平时做事一向稳妥,昨晚的疏忽纯属意外,何况这种暗中换岗的事,换了谁都可能搞错。 朱德知道这两个年轻人跟着他南征北战,已经够辛苦,。一个晚上的站岗,对他这个当司令的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二天三人继续勘察地形,小李和小朱格外卖力,走到哪里都抢在朱德前面探路,朱德看在眼里,心中暗暖。 中午休息时朱德指着山下一片平地说:“你们看,这里如果开出来,少说也有几千亩,到时候种上庄稼,咱们就不愁吃不愁穿了。” 小朱兴奋地说:“司令员,我们一定要把这里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朱德哈哈一笑:“好江南要靠大家一起干出来,光有决心还不够,得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粒种子一粒种子地种。” 这次南泥湾之行让小李和小朱对朱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平时在队伍里,司令员总是和蔼可亲,但毕竟身份在那里,多少还是有些距离感。 可经过那个夜晚两个年轻人忽然觉得,朱德就像自己的长辈一样,他不会因为你的无心之失而责怪你,反而会用自己的行动来包容你的过错。 若干年后小李已经成了团级干部,每当部下出现工作失误时,他总会想起那个夜晚,想起朱德默默站岗的身影。 他学会了在批评之前先想一想:这个错误是故意的还是无心的?这个同志平时表现如何?作为领导,我应该如何处理才能既解决问题,又保护下级的积极性? 这种思考方式,让小李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他手下的战士都说,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活,心里踏实。 朱德的做法看似平常,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管理智慧,真正的权威不在于发脾气、摆架子,而在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别人、教育别人。 有时候一次无声的担当,比千言万语的说教更有力量,朱德用一个夜晚的守候,诠释了什么叫做身先士卒,什么叫做爱兵如子。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到朱老总替战士站岗瞬间破防了,这才是真正的官兵平等,没有架子的领导最可贵!” “细节见人品!老一辈革命家的担当精神就体现在这些小事里,现在很少见到了。” “明明可以直接说明情况,却选择默默承担,朱总司令的胸怀太令人敬佩了。” “警卫员第二天发现时的惊慌太真实了,能想象到他们当时崩溃的心情。” 在你看来,朱老总这种“不批评、不指责、亲自代岗”的处理方式,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有什么启示? 官方信源: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朱德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