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给日本731细菌部队洗白而被上海交大开除的曹树基,被香港大学接收了,现在是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荣誉教授。 一个在上海被公开处理、撤销教职的学者,悄然之间,成了香港大学的“荣誉教授”,这件事的引爆点,来自一位香港网友的帖子。矛头直指香港大学,收留了一个因给731部队洗地而被上海交通大学开除的教授,曹树基。 这位在移民史和疾病史研究上颇有建树的学者曹树基,公开宣称,侵华日军在中国搞的鼠疫细菌战“根本不存在”,甚至说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也是“虚构”的,是中国在“碰瓷”日本,这番话,无异于在民族最深的伤口上撒盐,瞬间点燃了公众与学术界的怒火。 他给出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很“学术”。他推断,以当时日军的技术水平,根本控制不了鼠疫,怕玩火自焚,所以不敢用。他还说自己翻阅资料,没找到“直接证据”,并把很多说法归结为战争时期的民众恐慌和以讹传讹。 面对汹涌的质疑,他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进一步,试图论证日军“缺乏动机”,因为细菌战可能导致“两败俱伤”。这种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的做法,被同行批评为刻意无视中国、俄罗斯、韩国的档案,否定口述历史的价值。 但历史的真相,从来不是靠书斋里的推演就能抹去的,在浙江衢州的侵华日军细菌战展览馆里,那些当年日军投下的陶瓷细菌弹碎片,至今仍能检测出鼠疫杆菌的DNA。馆长吴建平的叔叔和姑姑,就是当年那场瘟疫的受害者。当地居民的日记,清晰地记录了那段人间地狱。 在哈尔滨,731部队遗址出土的一把手术刀,刀柄缝隙里的DNA检测结果,同时包含了中、俄、韩三国人种的基因,这把冰冷的刀,无声地指向了活体解剖的罪恶。国家档案局公布的名单上,有1549个受害者的名字,最小的才12岁。 加害者的忏悔更是撕碎了一切辩解。当年的731部队少年兵筱冢良雄,用后半生揭露亲眼目睹的罪行;94岁的原部队成员清水英男,流着泪在哈尔滨遗址现场指认。他们亲口承认,每周用活人做实验,曾是他们的“常规工作”。 日军所谓的“两败俱伤”更是无稽之谈。他们在缺乏防疫知识的中国农村精准投毒,而自己的运输队却全员接种疫苗、身穿防护服。这种鲜明对比,本身就是最讽刺的证据。 面对铁证,学术界和公众的反应是迅速且坚决的。上海交大在2020年7月启动调查,最终认定其研究严重违背史学方法,以“违背教师职业操守”为由,撤销其教授职务,取消了国务院特殊津贴。此后,他的名字从学校官网上消失。 这被视为学术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零容忍”,就在最近,有网友发现,曹树基的名字出现在了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的网站上,头衔是“荣誉教授”。港大官网对其学术成就评价颇高,却对2020年的那场巨大争议只字未提。 这种“选择性失明”在香港引发了强烈不满,市民们发起了“一人一信”活动,要求校方给出解释。这个案例也让人们反思,所谓的“学术自由”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之间,边界到底在哪里。 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了一个学者的个人沉浮。它让我们思考,历史研究固然要求真,但历史并非冰冷的资料,它承载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真实的苦难。当触碰这些沉重记忆时,除了严谨,更需要一份良知。 即将于今年上映的电影《731》,主创团队查阅了海量史料,他们说,记住这些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守住做人的底线。 历史真相不会因为个人意志而消失,但如果我们选择沉默,它也可能面临被歪曲的风险。面对这样的言论,我们应该相信档案、遗址和幸存者的亲口述说,而不是选择一个怀疑一切的“教授”。记住这些,是为了确保我们能够避免重蹈覆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