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机器人产业为什么折戟沉沙?日本曾经是机器人最发达的国家,举国投入研发了多年,却最终倒在了沙滩上。 本田总部的展示厅里,阿莫西机器人的金属手掌还保持着挥手的姿势。 2000 年它巡游全球时,东京街头的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它上下台阶的视频,关节转动的弧度被工程师们反复校准,每一步都精准得像钟表齿轮。 那时的技术人员趴在编程台前,把人类走路时髋部的微妙摆动拆解成上千行代码,存储器里塞满了 “平地行走”“跨越障碍”“转身避让” 的动作模块。 光是让它流畅地从客厅走到厨房,就耗尽了三个团队的半年时间。 大阪工厂的流水线上,机械臂正重复着焊接动作。它们的程序里只有固定轨迹,换个型号的零件就得重新调试,像群被拴在工位上的囚徒。 而研发阿莫西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为手指的抓握力度发愁:握杯子要用 3 牛顿的力,握鸡蛋得减到 1 牛顿,这些数据要一个个输入芯片,存储器很快就占满了。 有个老工程师敲着键盘叹气:“人体有 206 块骨头,300 多个关节,咱们的芯片根本存不下这么多动作指令。” 2008 年的技术评审会上,阿莫西的演示视频突然卡住。它在尝试捡起地上的钢笔时,肘关节的角度计算出现偏差,金属手臂在空中僵硬地晃动。 屏幕上跳出的报错代码像串嘲讽的符号,研发负责人攥着报告说:“它能在舞台上鞠躬,却分不清茶杯和烟灰缸。” 台下的董事们看着成本清单 。 十年投入相当于三座汽车工厂的造价,而订单量始终是零。那天晚上,实验室的灯亮到天明,有人把写满代码的硬盘扔进垃圾桶,硬盘转动的声音像在呜咽。 东京大学的 AI 实验室里,2015 年的算法模型正在屏幕上演示。 虚拟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识别物体后,自主调整了手指的抓握方式,整个过程没有预设程序,全靠神经网络实时计算。教授指着屏幕对学生说:“本田犯的错,就是想替机器人把所有路都走完。” 窗外,曾经为阿莫西欢呼的街头大屏幕,现在播放着中国扫地机器人的广告,镜头里的机器避开拖鞋的动作,灵活得像只猫,那是 AI 算法在实时决策,不是提前编好的舞步。 深圳的机器人车间里,机械臂的 “眼睛” 正扫描传送带上的零件。摄像头捕捉到零件的细微变形后,AI 系统在 0.1 秒内调整了焊接角度。 技术员小李翻着日本同行的旧论文,里面详细记录了如何用手工编程应对零件误差,光是校准表格就印了 300 多页。 “他们就像在用算盘算火箭轨道,” 他笑着敲击键盘,屏幕上的神经网络模型正在自我学习,“我们让机器人自己学会算账。” 车间角落的货架上,摆着从日本收购的二手伺服电机,这些曾经驱动阿莫西的精密部件,现在成了中国机器人的 “肌肉”。 本田的老工程师们在退休聚会上,看着电视里中国服务机器人端茶倒水的新闻。 有个参与过阿莫西项目的老人突然沉默, 当年他们为了让机器人精准举杯,用了三个月测量不同杯子的重心,而现在的 AI 机器人看一眼就能判断。 酒过三巡,有人提起 1997 年立项时的豪言:“要让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 窗外的樱花落了满地,像极了那些被淘汰的代码打印稿,曾经密密麻麻,终究随风飘散。 现在的东京电玩展上,日本机器人展台前的观众越来越少。隔壁中国企业的展区里,AI 机器人正和参观者猜拳,每一次出拳都带着随机应变的狡黠。 有个日本少年指着屏幕上的算法流程图问:“这就是你们说的‘灵魂’?” 中国工程师点头时,他眼里的羡慕像团火 , 那是当年日本工程师看阿莫西表演时,也曾有过的光芒。 信源:人形机器人伦理困境,美日制造业竞争路线的缩影——钛媒体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