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卡脖子,中使馆迁址被拖五年,轮到英重建驻华使馆,北京拒批。 中国在伦敦的搬迁计划,其实已经等了很久,早在2018年,中国就在伦敦金融区花了超过2亿英镑,买下了皇家铸币厂的旧址,计划把这里改建成新的中国使馆,取代现有老旧、不够用的设施。 中方在设计方案上,考虑了当地的规定,也经过相关部门的专业审查和认可,但英国还是多次否决了申请,买的时候没问题,方案没问题,可想而知有问题的是谁。 议会给出的理由,主要是“安全风险”,特别强调新使馆靠近金融中心,可能带来的影响,尽管一切都合理,但审批仍然拖延了五年,项目一直没有推进。 外部因素也让审批更复杂,2025年6月,美国白宫直接向英国施压,称新使馆可能带来“间谍风险”,要求英国不要批准。 有分析指出,美国这样做更多是为了施压中国,同时测试英国政府的态度,看看这个盟友还“听不听话”,而不完全是出于安全考虑。 而英国国内曾出现缓和迹象,工党上台后,中英关系一度改善,2025年1月,财政大臣里夫斯访华后,伦敦地方议会一度放松反对意见。 但在美国压力下,英国科技大臣凯尔表示会认真考虑美方安全担忧,最终,伦敦塔区议会于6月8日全票否决中方申请。 英国中央政府随后宣布接管审批,但提出了一些附加条件,比如修改设计方案或放弃其他外交设施认证。 同时,中国也对英国申请采取了对等措施,具体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英国驻华使馆需要重建,但中国直接拒绝批准其申请。 这被普遍解读为对英国长期拖延中国使馆迁址的反制,也是中方坚持对等原则的体现——简单来说就是“你卡我,我卡你”,此前中方还曾禁止相关英方人员入境或冻结其在华财产。 英国对华政策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英国经济不理想,迫切需要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财政大臣访华期间签署了69项合作协议。 另一方面,英国在政治上又采取一些对中不利的行动,这种一边求利益一边作出挑衅行为,是其外交诉求受阻的主要原因。 使馆争议不仅是建筑问题,更反映了中英信任下降和地缘政治博弈,对双边关系的影响,美国作为第三方干预,更说明中英关系已经深度嵌入国际竞争格局。 中方态度明确:坚持平等互利,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中方认为,如果英国真想改善关系,就必须放下意识形态偏见,履行东道国义务,为中国使馆建设提供便利。 这场使馆纠纷,是中英国家利益直接碰撞的体现,未来谁能掌握主动权,取决于英国是否能展现诚意,超越短期的政治和经济考量,真正致力于建立稳定、互利的双边关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