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最近栽的跟头,不大,却真疼——把自家的枭龙战机技术教给了土耳其,想着拉兄弟一块干,结果人家学了手艺,转身就抢走了印尼那笔原本稳到不能再稳的大单,千亿级订单,飞了。换来的只有一个冷冰冰的事实:防务合作,不是交朋友,是喂狼养虎。 枭龙战机是中巴联合研制的轻型多用途战斗机,2003 年首飞,2007 年首批交付巴基斯坦。在中国的持续技术支持下,枭龙不断升级,从初始型号发展到 Block3 型,配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先进导弹系统。 巴基斯坦的卡姆拉工厂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生产线,年产能达 20 架以上,累计生产超过 150 架,使巴基斯坦成为伊斯兰世界中唯一具备四代机组装能力的国家。 2023 年下半年,土耳其开始与巴基斯坦接触,寻求航空技术合作。2025 年 1 月 20 日,两国正式签署协议,在巴基斯坦卡姆拉工厂附近建立联合生产设施。 巴基斯坦提供了从枭龙项目中积累的测试方法、模块组装和质量控制体系等生产线经验。土耳其国防部长毫不讳言地表示,巴方支持将使土耳其的 KAAN 五代机量产时间缩短至三年内。 KAAN 项目原本面临从首飞到量产需要 7-8 年的行业常规周期,但借助巴基斯坦的生产经验,土耳其承诺将在 2028 年实现批量交付。 土耳其还承诺技术转移和本地化生产,这最终促使印尼在 2025 年 6 月签署了 48 架 KAAN 的采购合同,交易额高达 100 亿美元。 印尼原本在评估枭龙,2024 年还派人去巴基斯坦考察基地。枭龙价格亲民,一架才 2500 万美元左右,但土耳其的 KAAN 虽然单价高达 6000 万美元,却打包了技术转让、本土生产和长期培训等服务。印尼想要的不光是飞机,还想沾光技术,提升自家防务产业,土耳其的方案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更让巴基斯坦傻眼的是,土耳其不仅拿下了印尼的订单,还在与沙特洽谈采购 100 架 KAAN 的事宜,交易额预计同样高达百亿美元。 这两笔合计 200 亿美元的订单,原本可能属于中国的歼 35E,如今却被土耳其这个借力打力的新玩家迅速抢占。 巴基斯坦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善意会换来这样的结果。他们本以为转让生产线经验能拉土耳其一把,共同开拓市场,却没想到土耳其学得太快,转身就成了竞争对手。 土耳其的 KAAN 项目虽然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如美国的 F110 发动机、以色列的雷达和欧洲的软件,但凭借巴基斯坦的生产经验,成功缩短了研发周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机。 反观巴基斯坦,枭龙的出口之路一直磕磕绊绊。虽然缅甸、尼日利亚等国下过一些小订单,但利润薄,交付慢,配套服务跟不上,始终没打开大局。这次印尼订单的流失,无疑是一记重锤,让巴基斯坦尝到了苦头。 防务合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交朋友,而是充满了利益博弈。巴基斯坦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技术转让时,必须谨慎考虑,不能只看眼前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 毕竟,在国际军贸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你把技术拱手相让时,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对方用来对付自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