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网友提问朱棣的起兵为什么叫靖难?这事儿说起来可太有意思了。 明初那阵,建文帝朱允炆一上来就削藩,对着叔叔们下手那叫一个狠。燕王朱棣本来都交了军政大权,装疯卖傻都没用,据说被逼得没活路,连吃那啥都躲不过去。皇帝天天监视,弄得燕王府鸡犬不宁,这不就把人往绝路上逼嘛——要么死,要么反,换谁都得选后者。 于是朱棣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了,意思是帮皇帝清除身边主张削藩的奸佞,平息国家祸事。可明眼人都知道,这旗号打得再合适,临门一脚时哪还管什么借口?毕竟800人起兵时,说不定真就只想今天不死明天还能活,哪料到对面李景隆那帮人那么菜,送兵送装备的,硬生生把路给铺宽了。 结果呢?兵进京都,建文帝要么死了要么失踪了,皇子还年幼,他这个四叔就“不得已”挑起重担。成了就是“奉天靖难”,要是败了,那就是“燕王谋逆”“叛乱”,史书上估计就得写“建文平燕”了,哪还有后来的迁都和永乐大典? 有人说这就是实打实的篡位,可架不住人家赢了啊。笔杆子在文人手里,朱棣不听世家摆布,动了他们的利益,自然就得被黑。反观那些给世家妥协让利的,反倒容易成“千古圣君”。这成王败寇的戏码,真是在哪朝哪代都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你觉得朱棣这“靖难”,到底是清君侧还是真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