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康熙

康熙时,摩洛哥国王伊斯玛仪,是播种机中的战斗机,在位55年间,就和500多个妃子

康熙时,摩洛哥国王伊斯玛仪,是播种机中的战斗机,在位55年间,就和500多个妃子

康熙时,摩洛哥国王伊斯玛仪,是播种机中的战斗机,在位55年间,就和500多个妃子,生下867个孩子(525个儿子、342个女儿),平均每年生15个。他的老婆有白种人、黑人,甚至还有黄种人,80多岁的时候还在生。穆莱·伊斯梅尔·...
吴三桂手下有个谋士很厉害,刘玄初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请康熙撤藩,

吴三桂手下有个谋士很厉害,刘玄初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请康熙撤藩,

吴三桂手下有个谋士很厉害,刘玄初劝吴三桂不要杀永历皇帝,不要主动上书请康熙撤藩,起兵后不要犹豫尽快过江直捣京城,然而吴三桂每次都是反向操作,造成了兵败的后果。吴三桂这辈子做过最亏本的买卖,就是每次都能精准地避开...
要是让你过把“皇帝瘾”用乾隆作息你能挺几天?凌晨4点起床请驾、洗漱、祭礼,5

要是让你过把“皇帝瘾”用乾隆作息你能挺几天?凌晨4点起床请驾、洗漱、祭礼,5

要是让你过把“皇帝瘾”,用乾隆作息你能挺几天?凌晨4点起床请驾、洗漱、祭礼,5点来份冰糖炖燕窝当早点,从批奏折、见臣工到鉴赏文物,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晚上8点就入眠… 这一套流程走下来,别说处理朝政了,光是起床时间就...
李晨和陈赫是怎么掰的呢?[吃瓜][吃瓜]​​​

李晨和陈赫是怎么掰的呢?[吃瓜][吃瓜]​​​

李晨和陈赫是怎么掰的呢?[吃瓜][吃瓜]​​​
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

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

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把永历帝杀了。刘玄初又告诉吴三桂,不要主动要求撤藩,康熙同意怎么办?吴三桂不听,康熙一看奏折同意了,吴三桂直接麻了。到了撤藩的时候,家书不停催促吴三桂主动放权,说这样能换个安心。刘玄初又一次提醒他,劝他别轻易交出云南的兵权。这要是康熙真答应了,指不定能不能捞到安稳。他没把这话当回事,觉得主动表明忠心也许还能留一线生机,于是把折子交了上去。康熙收到立马批准,这一下兵权也没了,立场也软了。云南的局势变得没退路可言,权力一下溜得干干净净。无奈之下,吴三桂只好起兵反抗。这时候刘玄初继续出主意,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拿定目标,要么光明正大打反清旗号招兵买马,要么干脆直接北上,大刀阔斧地干一场,还能尝试联合南方势力拖住清廷。可吴三桂又没能做出决断,他守着江边不动,想用反叛的地盘和清廷讲条件,只盼着能保住儿子吴应熊和家里的安稳。北京那边,康熙根本没有跟他真心谈判的意思,他只是假装稳住吴三桂,实际上已经在调兵遣将,准备反击了。没多久,清廷大军一到,动手就不能回头。康熙下令杀了吴应熊等人,前线的军队人心像被泼了冷水一样散了,吴三桂再也提不起劲,身体也垮了。他临死仓促称帝,不过短短一阵子,家业被清军很快清算殆尽。孙子接手后,没能守住吴家的最后一块地盘,吴三桂在云南苦心经营的基业,全部付之一炬。整个过程下来,吴三桂其实有好几次能化险为夷的机会,可每步都走在犹豫和误判上。他太相信自己对清廷的判断,没听身边人的良言,也没趁明帝在世时稳下局面,最后把自己逼到两面不是人的田地。关键时刻他舍不得放弃地盘,也不敢放手拼一把,一边想做顺民安享太平,一边又不愿丢兵权,左右掂量,最终一步步走进困局。吴三桂身边不是没智囊,不是没人给他出路。他每次推翻别人建议,都埋下了后患。杀掉明帝,让他彻底失去和地方势力联结的纽带。撤藩自断兵权,让他实在无路可退。起兵后不敢拿定主意,丢掉了本可以掌控的主动。这一路磕磕绊绊,多少风浪都是自找的。在大风大浪里,靠经验和胆子行得一时,却往往输在看不到的细节。吴三桂这些年,与清廷的拉锯让他时常自信,但真正需要下决心时,他就没能坚定地走到底。没听刘玄初,没抓机会,最终一步步把手里的好牌打光。说到底,吴三桂不舍过往功业,更不愿就这样彻底放手。可历史就是这么现实,一个人要是在每个关口都优柔寡断,机会来去,变成困局也就在一念之间。吴三桂有铁腕镇云南,却少了那份直面危机的果敢,所以最后所有人都离他而去,也再没有翻盘余地。
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嘉庆皇帝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贪的钱,能花完吗?谁料和

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嘉庆皇帝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贪的钱,能花完吗?谁料和

1799年,和珅在被处死之前,嘉庆皇帝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贪的钱,能花完吗?谁料和珅说了一句话,让皇帝当场愣住。嘉庆皇帝登基后,面对先朝权臣和珅,曾不无犀利地发问:“你贪的钱,能花完吗?”彼时的和珅,早已不是官场新人,他镇定自若,大言不惭地回应:“我贪财是为了在朝堂上好办事,况且这些钱大多花在了乾隆爷身上,”这番对话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流汹涌。和珅的人生开局,并不顺遂,他年幼丧母,九岁丧父,身后还跟着个嗷嗷待哺的弟弟,十九岁的和珅满怀憧憬参加科考,虽熟读四书五经,甚至精通多语,却仍在竞争激烈的科场名落孙山,谁知,命运关上一扇门,又悄悄开了一扇窗,清朝有官位承袭制度,旨在维护权贵地位,和珅竟因此“因祸得福”,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了祖上的三等轻车都尉,这便成了他迈入官场的敲门砖。真正让和珅平步青云,也为日后大肆敛财埋下伏笔的,是轰动一时的李侍尧案,这位身兼大学士和云贵总督的高官因贪腐被揭发,乾隆震怒,随即派员查办,和珅在此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不仅成功搜集了李侍尧及其党羽的罪证,还在案后,将李侍尧等人搜刮的部分巨额财产悄然收入自己囊中,此案告破,和珅不仅因功获赏大量金银珠宝,更重要的是赢得了乾隆的深度信任,一跃成为皇帝跟前的红人。即便知道他中饱私囊,只要不触碰谋反的底线,乾隆多半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珅深谙为官之道,他的“钞能力”此刻发挥到极致,他清楚,要巩固地位,除了博取乾隆欢心,还需在盘根错节的官场打点,而真金白银无疑是最佳通行证,更重要的是,乾隆统治后期,这位曾经励精图治的君主开始沉湎享乐,大兴土木,为彰显功绩数次南巡,就连诞辰也要办得奢侈盛大。每次南巡,不仅要顾及皇帝的吃喝玩乐,还要无数人鞍前马后伺候,这对国库无疑是巨大负担,即便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百姓也难以承受,为了讨好乾隆,和珅甚至包揽了乾隆第五次南巡的全部巨额开销,当乾隆尽兴返回宫中,惊讶地发现国库钱财似乎分毫未动,和珅这种为主分忧的“钞能力”,自然让乾隆对他更加倚重。据说,乾隆晚年因年迈言语不清,旁人多听不懂,唯独和珅总能准确领会其意,这份“知己”般的默契,有时甚至超过了乾隆的亲儿子们,同时,和珅还利用乾隆的信任,将部分人事任免也抓在手中,许多官员为求晋升,不得不贿赂和珅。而和珅也乐于“收钱办事”,在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长年累月下来,积累了惊人财富,私下生活奢靡至极,有时穿戴用度甚至比乾隆还要铺张,他还将自己疼爱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与乾隆之间又多了一层亲家关系,这无疑让和珅的地位更加稳固。然而,乾隆皇帝这份“偏爱如山”,在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眼中,却是另一番滋味,嘉庆对父亲如此纵容和珅早已心怀不满,他眼看和珅权势滔天,党羽遍布朝野,搜刮的财富比国库还多,心中自然愤懑,更让他无法容忍的是,和珅仗着乾隆宠信,屡屡干预朝政,甚至到了妨碍皇权交接的地步。和珅曾不止一次阻止嘉庆帝老师的晋升,更在乾隆帝准备遵循祖父康熙帝在位不超过六十年的承诺退位时,竟建议乾隆不要退位,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都传到嘉庆耳中,让他对和珅的放肆和干政厌恶至极,并发誓有朝一日定要收拾这个权臣。乾隆虽名义上退位为太上皇,但军国大权依旧在握,对嘉庆这位新君更是时常抱有警惕,有意无意试探儿子对自己是否不满,在太上皇乾隆和权臣和珅的双重制约下,嘉庆皇帝更像个徒有虚名的“傀儡”,实权甚至不如和珅这个臣子,眼看自己一步步沦为透明皇帝,嘉庆心中的不满与日俱增,而站错队的和珅,自然成了嘉庆的眼中钉、肉中刺。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当乾隆皇帝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和珅这个“二皇帝”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这消息对和珅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他最大的靠山倒了。嘉庆皇帝虽然表面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却并未失去政治上的清醒和果决。他主动将操办乾隆丧葬事宜的权力交给和珅,习惯了为皇帝打点一切的和珅,对此自然求之不得,却未料到这正是嘉庆为他精心布下的陷阱。果然,乾隆驾崩仅十五天后的正月十三,嘉庆皇帝便雷厉风行地动手了,他命人将和珅革职下狱,并迅速罗列其二十大罪状,诸如曾经象征无上荣耀的“紫禁城骑马”、“大内乘轿”等待遇,此刻都成了致其死地的罪证。随后便是抄家,结果震惊朝野,白银高达八亿两,还有难以计数的金元宝、夜明珠及奇珍异宝。这笔财富,据说相当于清政府当时十五年的财政总收入,民间因此流传开一句童谣:“和珅跌倒,嘉庆吃饱,”最终,这位在乾隆朝呼风唤雨的权臣,在狱中接到嘉庆帝赐予的一条白绫,自缢家中,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毕生聚敛的巨额家产,尽数充入国库。
《鹿鼎记》里那群围着韦小宝转的人,究竟谁掏的是真心?你可能会说双儿、康熙、陈近南

《鹿鼎记》里那群围着韦小宝转的人,究竟谁掏的是真心?你可能会说双儿、康熙、陈近南

你可能会说双儿、康熙、陈近南,但仔细掰扯掰扯,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先说说双儿。这姑娘确实死心塌地跟着小宝,替他挡刀挡枪还帮忙追姑娘,但你想过没有?她最初是庄家三少奶奶送给小宝的"礼物",这种主仆关系从一开始就带...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

1735年,雍正帝驾崩,李卫知道自己的下场不会很好,于是哭晕在棺椁之前。乾隆仿佛

乾隆仿佛看明白了他的心思,既赏赐珍珠,又册封其功名,此时,被安抚的李卫还不知道自己的新主子有多么的"坑爹",否则恐怕会哭死在灵堂里。李卫之所以这么慌,不是没有缘由的。他在雍正朝是出了名的"刺头",专挑权贵的毛病,...
公元1724年,雍正夜里翻牌子的时候,翻到了48岁的齐妃,不由得怔了一下,近侍太

公元1724年,雍正夜里翻牌子的时候,翻到了48岁的齐妃,不由得怔了一下,近侍太

公元1724年,雍正夜里翻牌子的时候,翻到了48岁的齐妃,不由得怔了一下,近侍太监心领神会,立即提醒道:“皇上,有个刚进宫的!”在清朝宫廷的深墙高院里,一场兄弟间的恩怨悄然发酵。雍正帝翻牌侍寝时,意外选中年近半百的齐妃,太监低声提醒那位新入宫的年轻女子,竟是十四阿哥的侧室。这段往事牵扯出皇室制度的纠葛,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清朝的皇室生活,本来就受严格的后宫规矩约束。康熙年间,妃嫔生子后,往往不能自己带孩子,得交给地位高的主位抚养。这套制度,本意是维护宫廷秩序,避免偏私,可实际操作中,总免不了留下些家庭隐患。拿雍正帝胤禛和他的弟弟胤禵来说,两人是乌雅氏所生,一母同胞,本该手足情深。可胤禛出生时,乌雅氏地位低,按照规矩,他被送到佟佳氏宫里去养。佟佳氏是贵妃,在后宫里说话有分量,这让胤禛从小就沾光,康熙对他格外留意,仅次于太子胤礽。胤禵出生时,乌雅氏已经升为德妃,能亲自带儿子,母子俩自然感情好。母亲这边,一碗水没端平,对胤禛不闻不问,对胤禵却百般疼爱。这就埋下了兄弟间的疙瘩,长大后越来越明显。康熙晚年,诸皇子争储位,那场九子夺嫡闹得沸沸扬扬。胤禛低调行事,胤禵靠着其他势力,两人彻底对立,关系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胤禛胜出,当了雍正帝,母亲乌雅氏晋为太后,胤禵却不服气,处处顶撞。雍正没法子,只好把母亲留在宫里,胤禵圈禁到皇陵去守着。胤禵走时,只带了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她出身满洲镶黄旗,那年二十五岁,已经给胤禵生了弘春和几个女儿。雍正下令,不让舒舒觉罗氏跟去,而是留在宫里侍奉。这事说白了,就是要治治胤禵的傲气,顺便让舒舒觉罗氏看看,皇帝到底是个什么人。舒舒觉罗氏的父亲是员外郎明德,家世不算显赫,但她在胤禵府里地位稳当。雍正二年,宫廷里气氛紧张,胤禵刚被圈禁不久,还在闹脾气,雍正这边也得巩固自己的位置。兄弟间的这些事,其实反映了清朝宗室管理的难题,制度再严,也挡不住人情世故。雍正二年,也就是公元1724年,宫廷里发生的那件事,现在说起来还挺有意思。雍正帝那天夜里翻绿头牌,这些牌子上写着后妃的名字和年纪。他翻到齐妃李氏的牌子,她是汉军旗人,早年侍奉康熙,后来归了雍正,那年四十八岁。齐妃生过皇三子弘时和两个公主,在后宫里算有资历。可雍正一看牌子,怔了一下。旁边的近侍太监一看情况不对,马上心领神会,说:“皇上,有个刚进宫的!”这个刚进宫的,正是舒舒觉罗氏。太监这么一提醒,雍正就点了她侍寝。这事在历史上流传甚广,虽然清朝宫廷记录不全,但从各种野史和正史推断,这不是空穴来风。齐妃李氏当时年纪大,不太合适侍寝,雍正本意可能也没在那儿。舒舒觉罗氏进宫后,本来是作为宫女身份侍奉,雍正通过她来间接约束胤禵。翻牌这天,宫里灯火通明,雍正处理完政务,太监呈上牌子,一张张过目。齐妃的牌子一出现,太监就插话,点出新人的存在。雍正同意后,舒舒觉罗氏就被召来。整个过程,没什么大张旗鼓,但这事传开后,让人觉得皇室内部的恩怨真复杂。雍正这么做,一方面是气不过胤禵的不服,另一方面也想借此稳固权威。舒舒觉罗氏在宫里待了段时间,亲眼见雍正怎么批奏折,怎么改革朝政。她本是胤禵的侧室,雍正却把她留在身边,这在清朝历史上算个特殊案例。事后,雍正没公开提这事,但宫廷记录显示,舒舒觉罗氏的子女后来得到照顾,比如弘春被封贝子。这段插曲,其实就是雍正处理家族矛盾的一个缩影。雍正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不少改革,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面对胤禵的反对,他没一味严厉,对侄子弘春封爵位,对舒舒觉罗氏的子女也给了照应,避免了更狠的处置。胤禵被圈禁几年,雍正也没赶尽杀绝。乾隆朝时,胤禵获释,恢复了贝勒爵位,舒舒觉罗氏的命运也跟着好转。她后来生了更多孩子,一家子过得还算安稳。清朝的这些皇室故事,说到底,提醒我们家族和睦对国家治理多重要。制度再好,也得注重公平团结,才能维护长治久安。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讲求的就是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内部团结是发展的基础。雍正的做法,虽然有时代局限,但从大局看,还是为了王朝稳定。舒舒觉罗氏的事,没什么浪漫传说,就是皇室权力斗争的一部分。胤禵最终在乾隆二年被封为郡王,舒舒觉罗氏作为他的侧福晋,跟着享福。整个事件,没改变清朝的走向,但让后人看到,兄弟阋墙的代价多大。雍正帝勤政爱民,在位十三年,留下了不少遗产,我们今天学历史,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

1750年,79岁张廷玉被抄家,当场抄出了36.2万两白银,乾隆哈哈大笑:好你个文官清流!可不久后,乾隆查看记录,脸色铁青,又派人把东西全部退了回去。乾隆十五年的隆冬,北京城外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内务府大臣德保带着一队侍卫,肃立在张廷玉府邸门外。这位曾经的三朝元老,如今已是79岁高龄,却在晚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机。"奉皇上旨意,抄查张廷玉府邸!"德保高声宣读圣旨,侍卫们立刻冲进大门,开始彻底搜查这座曾经权倾朝野的府邸。几个时辰后,德保站在乾隆面前,汇报抄家的结果:"皇上,我们从张廷玉家中搜出白银三十六万二千两,还有大量字画珠宝和文件。"乾隆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得意的光芒,嘴角上扬:"好你个文官清流!平日里一副清廉自守的模样,私下却敛财如此之多!"他相信,终于抓住了张廷玉的把柄。谁能想到,这位曾经叱咤朝堂的老臣,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回溯三十年前,张廷玉还只是康熙朝的礼部侍郎。作为汉族官员,他被康熙精心培养为雍正的储备干部。雍正登基后,张廷玉立即被提拔到多个要害部门,到雍正七年,更是晋升为内阁首辅及领班军机大臣,在朝中仅次于满族大臣鄂尔泰。"廷玉如朕之臂膀。"雍正常这样评价他。连传位密诏的副本,雍正最初都只给张廷玉一人看过,后来才让鄂尔泰知晓。为了表彰张廷玉的功绩,雍正留下遗诏,赐予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殊荣——整个清朝,享此殊荣的臣子仅十二人,张廷玉是唯一的汉族大臣。乾隆即位初期,对张廷玉也尊重有加,称他为"先生",让他继任大学士。乾隆二年,更封他为三等伯爵,提高了他的身份地位和待遇。然而,张廷玉的权力网络在暗中不断扩张。他两个弟弟分别担任礼部侍郎和内阁学士,两个儿子也官至军机处。虽然张廷玉为官谨慎,从不邀功,总是把功劳记在皇帝名下,也不轻易帮人说话,避免落下拉帮结派的口实,但门下投奔者却络绎不绝。1745年,乾隆的统治已经稳固,而此时,张廷玉的最大对手鄂尔泰病逝,朝中只剩张廷玉一党独大。乾隆敏锐地察觉到了危险,开始暗中打压这位老臣。第二年,他免除了74岁的张廷玉上早朝的义务,表面上是关怀,实则是不让他接触核心机密。乾隆翻看着抄自张廷玉家中的账册,脸色从得意渐渐变成了铁青。这些被仔细整理的记录显示,那36.2万两白银,以及所有字画珠宝,全都是先帝所赐,每一件都有详细记载。更让乾隆气结的是,那些搜出的文件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国家机密。"张廷玉成精了!"乾隆不禁感叹。一个月后,他不得不派人将所抄之物如数退还给张廷玉,借口是德保"理解错了旨意"。这场抄家风波,似乎让张廷玉赢了,但实际上,他早已输掉了更重要的东西。事情要从两年前说起。1748年正月,乾隆请大臣吃饭,74岁的张廷玉趁着乾隆高兴,向他申请退休。乾隆却借口"先帝给你配享太庙的待遇,是看重你,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呢?"不仅拒绝了张廷玉的请求,还批评他对皇帝不够忠诚。此后,乾隆经常找借口打压张廷玉。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大臣整天提心吊胆,精神恍惚,做事丢三落四,肉眼可见地迅速衰老。又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鼓起勇气请求退休,乾隆这才勉强同意。然而,退休路上的张廷玉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因担心大学士史贻直多次劝说乾隆取消他的配享太庙资格,一个清晨,他冒着严寒,踏着积雪进宫,恳请乾隆发声明保证不取消这一殊荣。乾隆虽然不悦,但还是下了道谕旨。谁知第二天上朝谢恩时,谨慎一生的张廷玉竟然让儿子代替他前去。乾隆被彻底激怒了,命军机大臣汪由敦写了一道圣旨,让张廷玉回朝解释此事。更糟的是,汪由敦正是张廷玉当初举荐的,他连夜派人告知张廷玉这一消息。第二天天还没亮,张廷玉就跪在乾隆面前请罪。乾隆看到圣旨还未到达,张廷玉就已先知先觉,立刻明白他在自己身边安插了亲信,勃然大怒,将他赶出宫去,取消了他的配享太庙资格,还削了他的伯爵爵位。就在这一系列打击之后不久,四川学政朱荃因贪污被抓。而朱荃恰好是张廷玉儿女的亲家,最初也是由张廷玉举荐的。乾隆借此机会,派内务府大臣德保抄了张廷玉的家。抄家结果出乎乾隆意料,他不得不退还所有财物,但张廷玉的名声已经扫地,追随者纷纷离去。乾隆成功瓦解了张氏党派,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几年后,这位曾辅佐三朝的老臣郁郁而终。讽刺的是,乾隆在张廷玉死后,又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仿佛是对这位一生谨慎自守的大臣的某种认可。张廷玉的墓前,静静矗立着石碑,记录着他辉煌而坎坷的一生。这位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汉族重臣,虽在政治斗争中最终落败,却凭借毕生的谨慎,在关键时刻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