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4月3日下午,开国中将聂凤智因病去世,终年78岁。就在临终前的一天傍晚,已经处于昏迷状态的聂凤智将军忽然挣扎着要下床。在场的护士见状,连忙阻止:“你现在生病,不能起来!”聂凤智说:“不就是战伤吗?没关系!”在病重弥留之际,身经百战的聂凤智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革命事业…… 1992年4月3号,那天下午,开国中将聂凤智,一位从战火里走了78年的老将军,病逝了。就在他走的前一天傍晚,已经昏迷好几天的聂老总,突然像猛地惊醒一样,挣扎着就要下床。 护士一看,这可不行啊,赶紧拦着:“首长,您病着呢,可不能乱动!” 结果,聂老总憋着一股劲儿,眼睛半睁,嘴里的话却字字千钧:“不就是战伤吗?没关系!” 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给说愣了。什么“病”,在他那儿,就是“战伤”。这位一辈子打了无数硬仗、恶仗的老将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意识里、骨子里,依然在战场上冲锋。他心里头最惦记的,还是那份干了一辈子的革命事业。 聂凤智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四个字:悍将、智将。 他不是那种只知道猛打猛冲的将军。他是湖北红安人,那地方,出了200多个将军,是个名副其实的“将军县”。聂凤智15岁就参加红军,是真的“红小鬼”出身。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一场没落下。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他都是主力军的军长。 1949年打过长江前,他是27军军长。为了做到“知己知彼”,这当军长的,竟然亲自带队,坐着小船,冒着被敌人发现的巨大风险,偷渡到长江南岸搞侦察。你想想,一个军的最高指挥官,干着侦察兵的活儿。这股子胆气和务实,就是他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后来中央军委专门通报表扬,说他“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建国后,他被派去组建华东军区空军,成了我军第一代空军司令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担任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一个“泥腿子”出身的陆军悍将,要去驾驭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力量——空军,还得跟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军掰手腕。这难度,不亚于让他重新打一场淮海战役。 但他硬是啃下来了。从陆地到天空,从小米加步枪到喷气式战斗机,他跨越的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鸿沟,更是一种思维的跃迁。这说明啥?说明老一辈革命家那种惊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他们不是守旧的古董,他们永远是盯着未来战场、最渴望胜利的战士。 我们现在的解放军,是什么样?打开新闻看看,全是咱们自己的“争气机”。什么第五代战机、万吨大驱、智能无人系统……装备的先进程度,是聂凤智那一代人做梦都想不到的。我军的作战理念,也早就从“平推式”的陆地决战,发展到了海陆空天电一体化的体系作战。 问题来了,装备这么好了,我们还需要聂凤智将军临终前念叨的那股子“劲儿”吗?还需要把“病”当成“战伤”的决绝吗?答案是:比任何时候都需要。 就在前几个月,我们东部战区组织了一场大规模的跨海域联合演习。这次演习,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各种新装备、新战法都拉出来溜了溜。有个细节报道我印象特别深,说一个年轻的飞行员,在执行超低空突防任务时,座舱里警报声响个不停,达到了装备性能的极限。但他没有返航,而是通过精细操作,硬是多往前突防了几十公里,成功“摧毁”了目标。 事后有人问他,当时不怕吗?他说,怕,但更怕完不成任务。这话和聂凤智将军的“没关系”,是不是一个味儿? 我们今天强大的国防,靠的是两块基石。一块,是不断迭代的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这是“硬实力”;另一块,就是从聂凤智、王辉球、罗元发、吴富善这些老将军身上传承下来的,那种视任务如生命、视牺牲如归途的战斗精神。这,就是我们的“铁血军魂”,是定海神针,是压舱石。 聂凤智将军那一代人,像曾国华、朱辉照、曹里怀等等,他们的人生字典里,好像就没“困难”这两个字。长征的雪山草地是“散步”,敌人的碉堡机枪是“纸老虎”,解放大上海要完整保存,他们就能做到露宿街头不入民宅。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源自于他们心中坚定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