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杀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他,共同生活了40年。
郭沫若一生情史复杂,与五位女性有过婚恋关系,其中三次是正式婚姻。
于立忱和郭沫若的过往,于立群始终以为只是“好友”情谊。
她只记得,姐姐1937年5月在上海自缢身亡,留下令人揪心的绝笔:“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出身书香门第的于立群,从字句中感受到姐姐的绝望。
当时二十一岁的她当众痛哭失声,最疼她的姐姐永远离开了。
这对姐妹背景显赫。
外祖父是清末重臣岑春煊,祖父于式枚是同治年间殿试榜眼。
祖父初任广东学台,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她们有姐弟六人,姐姐于立忱排行老大,唯一的弟弟最小,于立群原名于佩珊(后改名立群)排行第三。
名门背景让她们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但民国初年家道中落。
父亲于孝侯没有稳定工作,全家靠变卖家产度日。
古董字画卖光后,连四姐妹的学费都成了难题。
长姐如母,看到妹妹于立群渴望读书的眼神,于立忱放下名门闺秀的矜持,寒冬腊月到北平和平门外的厂甸摆摊写春联。
一双纤手冻得通红,靠卖字挣来妹妹们的学费。
1934年她患肺病,追求者张季鸾特批报社津贴送她赴日治疗兼驻东京记者。
她在东京郊区租住,正巧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为邻。
于立忱早闻郭沫若盛名,时常登门拜访。
当时于立忱正值青春,眉目如画,肤若凝脂,谈吐优雅睿智。
郭沫若深陷情网,全然不顾自己已有家室。
1912年成婚后第五天就离家出走,留妻子守活寡六十八年,晚年郭沫若曾向她鞠躬致歉。
此时陪伴在侧的是日籍妻子安娜(佐藤富子),名门武士家族出身。
当年安娜在东京当护士,郭沫若在冈山学医。
一次偶遇,他立即写了四十多封情书轰炸,将安娜比作圣母玛利亚。
安娜为他的才情倾倒,不惜与家族决裂,更名为郭安娜。
于立忱的出现打破了平静。
安娜敏锐察觉丈夫的移情别恋,基督徒的隐忍让她选择沉默。
深陷热恋的于立忱回绝了张季鸾的追求,被停发旅费后只得于1937年初返沪。
身患重病、感情受挫加上张季鸾纠缠,五月她黯然自尽。
1937年郭沫若初见时年二十三岁的于立群就被她气质吸引。
蓝布衫配两条小辫,阳光晒出健康肤色,不同于当时女星的浮华。
更令郭沫若惊异的是,她眉目间酷似于立忱。
当于立群转交姐姐遗留给郭沫若的诗笺时,他萌生一个念头:“我要保护立群,把对她姐姐的情感转移到她身上。”
自此郭沫若频频创造见面机会。
当时郭沫若是蜚声文坛的革命家,于立群是沪上名角。
她14岁进入上海明月歌舞社,艺名黎明健,演过话剧电影。
才子佳人迅速结合,1938年由周恩来主婚时,周总理特意叮嘱:“这次该是你最后一次婚礼了。”
抗战时期结合的特殊背景,使于立群被称为“抗战夫人”。
婚后于立群成为郭沫若的得力助手,抄文稿、查资料、起草文件。
郭沫若也安分下来,他们育有四子二女:汉英、世英、民英、建英、庶英、平英。
最小的郭建英先后就读清华北大,后任职美国科技公司。
安娜带孩子们战后千辛万苦来华寻夫,郭沫若却避而不见,于立群也无法接受他人分享丈夫。
安娜心碎返日,认定错在日本侵华,从未打扰过郭家生活。
看似美满的家庭暗藏危机。
196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的郭民英突然自杀;次年,北大在读的郭世英遭迫害致死。
连丧二子令于立群精神彻底崩溃。
她原本患有严重神经官能症,曾长期异地疗养。
丈夫郭沫若也深受打击,一年内七次住院。
1978年郭沫若肺炎病逝,于立群强忍悲痛整理丈夫诗集《东风第一枝》,筹备《郭沫若文集》。
直到清理遗物时,那些泛黄信笺撕裂了最后的幻象。
同床共枕四十载的丈夫,竟与自己最敬重的姐姐有过身孕,最后导致对方走上绝路。
叠加丧夫丧子之痛,这个发现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姐妹二人最终殊途同归,用相同方式结束生命。
郭沫若儿子晚年曾直言:“对家庭而言,他是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