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5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双双身患重病,主席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1975年,

1975年,毛主席与周总理双双身患重病,主席问总理:江山要谁来守? 1975年,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紧张和压抑。中南海的红墙内,两位伟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已是风中残烛。 毛主席这边,因为白内障,眼睛几乎看不见了。这位曾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巨人,感知世界的方式,退化到了依靠耳朵去听。文件得靠人念,世界得靠人讲。 而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情况更糟。癌症,这个词在今天听着都让人心头一紧,更何况在那个年代。从1974年住院到他离世,600天,大小手术13次,体重掉到不足60斤。 毛主席虽然自己病着,心里却时时挂念着总理。他会反复听取关于周恩来病情的报告,连每天失血多少、做了几次手术这种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听说自己试用的一款特制软沙发很舒服,他立马就说:“总理现在生病,也给总理送一个去。” 1975年3月20日,总理在准备又一次大手术前,强撑着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信里,他详细报告了自己结肠癌的发现过程。 信中有一段话,特别让人动容。他说,肿瘤的位置,恰好是40年前长征过草地时得肝脓肿的地方。那一次,他高烧昏迷,九死一生,是毛主席指挥抢救,他才靠着脓液穿肠排出而侥幸活了下来。他在信里写道:“也正是主席领导我们通过草地北上而活到现在的。” 这话听着,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他不是在抱怨,更不是在归咎。他是在告诉主席,我的身体我自己清楚,这是历史留下的“疮疤”,如今旧疾复发,我坦然接受。这种将个人生死与革命历程紧密相连的胸襟,坦荡得令人肃然起敬。 他怕主席为他担心,所以把病因说得云淡风轻。但我们这些后人回头看,谁都明白,真正的原因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日没夜的操劳,巨大的政治压力,才是掏空他身体的根本。 总理的伟大,不在于他身居高位,而在于他心里永远装着人民。 3月26日那次手术,他刚从麻醉中醒来,人还在手术台上,说的第一句话,不是问自己的病情,而是用微弱的声音,把中国肿瘤医院的李冰院长叫到跟前,断断续续地问:“云南,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一个刚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癌症晚期病人,心里惦记的,不是自己还能活多久,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工人的健康。 回到那个核心问题:“江山要谁来守?” 毛主席的这一问,问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人名。他问的是,这条路,这个方向,这个由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红色江山,未来要如何走下去? 总理用他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的一部分。在1975年1月的四届人大上,他拖着病体,作了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且,他将完成这个目标的接力棒,稳稳地交到了邓小平同志的手中。 现在是2025年8月,距离那个风雨飘摇的1975年,整整过去了50年。 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当年总理在报告里擘画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如今是什么样了?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我们的工业体系完备且强大,“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国防力量日益强大,足以捍卫我们辽阔的海疆和领空;科技领域更是日新月异,从航天探月到深海探测,从5G通信到人工智能,我们正在一个个关键领域实现赶超甚至引领。 今天的中国,已经远远超越了“四个现代化”最初的设想。这份成绩单,足以告慰那一代领导人的在天之灵。他们当年最深的忧虑,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最坚实的底气。 但是,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江山要谁来守”这个问题,其实并未远去。它在今天,演变成了新的时代问卷: 面对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我们靠谁来冲破? 靠的,是千千万万像当年攻克“两弹一星”那样,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科研工作者。 面对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我们靠谁来坚守? 靠的,是无数扎根基层的干部群众,他们就像当年总理牵挂的延安老乡一样,需要我们用真心去帮扶。 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浮躁之气,我们靠什么来引领? 靠的,正是周总理那样“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死不留言”的“六无”精神。这种无我、忘我的崇高品格,是穿透岁月、永不褪色的灯塔。 1976年1月8日,总理走了。十里长街,百万群众自发相送,那哭声,震彻天地。人们送别的,不仅仅是一位总理,更是一种信仰,一种人格,一个时代的良心。 毛主席听闻噩耗,同样悲痛不已。据说,当工作人员为他念讣告时,他紧闭双眼,泪水无声地从眼角渗出。这两位巨人,最终还是没能等到一同看到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4
用户10xxx64 1
2025-08-06 15: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