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贸易顺差都快1万亿美元了,外贸企业还一波波倒闭?说白了,大量外企倒闭,其实正是我们正在把西方的工业挤到一边的证明。 其实早在几年前,特朗普政府就开始针对中国的商品加征很高的关税,最高的那类,成本直接翻倍。 美国的进口商也吃不消,就把订单转到越南、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中国的服装、玩具、日用品订单大批被分流,一些靠这些订单吃饭的中小企业,根本顶不住突如其来的压力。 但就在无数小企业倒下时,官方却发布了巨大的出口顺差数据。2023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突破了八千亿美元,这么多钱是怎么赚到的? 原来钱还在源源不断地流入,只不过挣钱的方式,早就变了。昔日靠人多、便宜加工挣钱的日子过去了。 真正让中国出口充满底气的,是一批有技术、有研发、有供应链优势的大公司。他们出口的不再是普通成衣与小家电,而是光伏板、电动车、电池这些附加值很高的产品。 这些行业已经在全球市场压下了西方老牌企业。光伏板、电动车,中国品牌的价格和技术快速拉开差距,在国外市场混得风生水起。这样一来,即使小厂接不到订单,宏观的顺差仍在继续扩大。 面对外部的封锁,中国不少企业主干脆把工厂直接开到了墨西哥、越南等地,照样抢占欧美市场。 过去那套只靠低工资维持的产业不灵了,“中国制造”正在变身为全球高端科技和品牌产业的主力军。 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被主动或被动地送出国门,而高科技、高水平的产品和企业,则越做越强。 也正是因为这种大洗牌,西方经常大喊中国“产能过剩”。其实他们的担忧是因为高端行业里的中国企业已经对他们形成了真正的压力,很多西方本土工厂根本拼不过。 而在这背后留下的是一批转型跟不上的传统厂子,大量的中小企业,因为受限于产品结构和订单渠道,没法及时转身,就只能被市场淘汰。 每一条流水线上,都有家庭的生活和梦想,突然之间失去了依靠。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数据的变化,更是生活重心的转移和人生方向的重新选择。 中国外贸结构正在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动,低端产业向外转移的同时,本土则朝着高科技、高附加值、品牌化前进。 曾经习惯稳定出口的工厂老板,如今得重新思考出路。而中国制造从“世界工厂”迈向“创新中心”,这条路上,阵痛在所难免。未来如何平衡转型中的损失和新机会,成了摆在全社会面前的难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