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了一场高级别公开辩论。这场会议原本是为了探讨“多边主义与和平解决争端”的话题,但现场的气氛却如同战场般紧张,仿佛一场激烈的冲突即将爆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剑拔弩张的紧张感。本应是讨论合作与和平的场合,却迅速变成了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激烈争执。
事件的导火索来自美国代表团。美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谢伊在发言时突然提到2016年的“南海仲裁裁决”,并指责中国“破坏国际法”。他的言辞一转,便将本应聚焦于国际合作的议题,转向了南海争端。谢伊的这番话,无疑是把一个区域性的争议硬生生地带入了全球舞台。这种做法正是典型的美国外交手段,采用双重标准,一方面推动自己认定的规则,另一方面却在国际规则的执行上缺乏一致性。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至今并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依然试图以“国际法”的名义,指责他国的行为。
面对美国的指责,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迅速作出回应。他指出,2016年的仲裁庭本身就是一个超越法律框架的非法机构,其判决不仅缺乏公正性,还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傅聪明确表示,该仲裁庭擅自扩大管辖范围,其判决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傅聪还提到,若美国自己都没有加入国际公约,又凭什么指责其他国家呢?这种做法就像是一个没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在手术室指挥他人手术,荒唐且不合逻辑。
回顾南海仲裁案的整个过程,实际上从2013年菲律宾提出诉求开始,背后就一直有美西方国家的影子。仲裁庭的成员,几乎都是由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人士组成,其运作和判决完全成了这些国家政治利益的工具。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法院院长亚伯拉罕也曾公开表示,这个仲裁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合法的。
另外,美国一贯推动的所谓“自由航行”行动也颇为引人关注。去年,美国海军在南海非法进入了23次,还在菲律宾部署了中程导弹系统。这种举动显然与其口口声声强调的“航行自由”背道而驰,反而更多地暴露出其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可以说,美国所谓的“自由航行”,实际上就是利用法律争议掩盖其军事扩张的真实意图。就像有人在你家门口架起瞄准镜,目的非常明确:挑衅。
纵观整个南海争议,特别是美国推动的“仲裁裁决”已经发布将近九年,但局势并没有因此得到稳定,反而在某些方面加剧了地区的摩擦。根据一些数据,南海航行自由受限的事件,大部分都是由美国军舰所引发的。傅聪代表在会上直言不讳地问道,当这个仲裁裁决已经成为地区动荡的催化剂时,国际社会是否应该继续容忍这一不公正的情况?
事实上,国际海洋法法庭的前法官柳井俊二也曾在文章中提到,公约缔约国的主权问题应该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而中国与东盟国家目前正在推动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才是符合地区和平与发展的正确路径。外部势力的干涉,注定只会使本已复杂的问题更加难以解决。这一场国际辩论,恰恰反映了当前国际秩序改革中的深层次矛盾。
美国试图将其单边主义的立场包装成“国际规则”,而中国则始终坚持在平等基础上达成共识。这场交锋,最终争的不仅仅是南海的问题,更是未来国际治理体系的主导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呼吁“大国需要展现政治意愿”,然而,现实中,这一理想遇到了巨大挑战,最大的阻力来自美国。美国利用安理会的平台,强行推动自己的区域议程,给多边主义的精神带来了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