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德莱恩尚未踏上访华的航程时,中国就已在北京迎接了另一位欧洲来客,这一安排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似乎传递出了某种特别的信号。那么,这一做法背后究竟透露了哪些深意?它会对中欧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7月21日,恰逢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准备启程赴华之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接待了克罗地亚外长拉德曼。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场常规的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双边会晤。然而,在当前中欧关系多变的背景下,这场会谈实际凸显了中方在复杂局势中的稳健与灵活。此次接见似乎为即将召开的中欧高层峰会预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可以看作是一次提前释放的外交信号。
克罗地亚在欧盟中虽然不是重量级国家,但它在中东欧地区的地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与中国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成果可圈可点。此时,中方高规格接待拉德曼,既是为了纪念中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又有意通过这一节点,在冯德莱恩访华之前,提前调动“中欧对话”的关注和温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欧盟第18轮对俄制裁名单中,中国的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赫然在列,这种“既握手,又挥刀”的做法,无疑使即将到来的中欧领导人会晤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一时刻,克罗地亚外长拉德曼在会谈中明确重申了克方坚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并表达了希望在经贸、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深化合作的愿望。而中方也借此机会再次强调,中东欧国家在中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旨在向欧盟高层传递“兼顾整体与个体、理性与合作并行”的外交信号。
这种“未见其人,先迎其友”的外交节奏,恰恰体现了中方在当前中欧摩擦增多的背景下,寻求平衡与理性的外交手法。冯德莱恩推行的“对华去风险”政策,在G7峰会上已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表演。她曾带着一块稀土磁铁,向西方领导人展示所谓的“中国风险”。然而,尽管她高调炒作“中国风险”,并推动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欧盟内部在中欧经贸合作上的依赖依然深刻,中国依旧是其第二大贸易伙伴。
在这一大背景下,王毅外长在与拉德曼的交谈中多次提到“坚持多边主义”和“推进共赢合作”,实际上也在暗示中方对冯德莱恩即将访华的态度,进行某种“外交测试”。回顾中欧关系的发展轨迹,合作始终是主旋律,摩擦则是偶尔插曲。从建交初期年贸易额仅24亿美元,到如今中欧双边贸易接近8000亿美元,双方已形成了一个深度互依的经济合作格局。
过去几年中欧关系中的波动,更多源于外部因素干扰和内部政策路径不明确,而非结构性利益的根本冲突。冯德莱恩曾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这一观点在欧盟内部存在明显争议,法国、匈牙利等国更加倾向于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而非对抗。眼下,中方以克罗地亚这一“友好伙伴”为前奏,或许正是出于一种战略上的考虑,旨在将复杂的中欧博弈引导回理性合作的轨道。
更深层次地看,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摇摆不定,反映了其在中美博弈中的尴尬立场。一方面,欧盟希望通过中欧贸易维持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在美国的压力下,不时做出损害中欧互信的举动,如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征税、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等。这种“言一套、做一套”的外交模式,中方早已看透。正如中方所言:“妥协换不来尊重,只会让霸凌的气焰愈发猖獗。”这句话不仅针对美国,同样也是对欧盟的警告——若无法坚守战略自主,中欧关系便难以持续稳固。这也成为冯德莱恩此次访华面临的最大挑战。她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次象征性的访问,而是中欧关系50周年的一个关键节点上的政治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