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和欧盟谈妥了! 7月24日上午,中方在北京接待了前来参加第二十五次中国

中国和欧盟谈妥了!

7月24日上午,中方在北京接待了前来参加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双方围绕未来的合作与关系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共识。

中欧这次谈得这么顺利,说到底还是双方都看清了一笔账。

五十年的互动摆在那里,合作共赢的道理大家心里都有数。

科斯塔和冯德莱恩在北京的表现,比和美国打交道时要轻松得多。

再说了,中方提到的“开启下一个五十年”可不是随便说说。

1975年建交的时候,中欧贸易额才 24 亿美元。

到了 2023 年,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 8563 亿美元。

五十年间增长了三百多倍,这样的速度在全球都少见。

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上发的内容里提到“关系具有全球意义”,这句话确实点到了关键。

欧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空客在天津的总装线,十年内已经组装了超过 600 架飞机。

这些飞机不仅在中国飞行,还卖到了东南亚地区。

大众集团去年在华电动车销量突破了 50 万辆,占了它全球电动车销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双方都明白,现在世界不太稳定。

供应链断裂的麻烦,欧盟这几年已经吃够了。

去年冬天欧洲缺天然气的时候,中国的光伏组件和电热泵帮了大忙。

中国光伏企业给欧洲发送了超过 80GW 的组件,足够点亮两亿户家庭。

中国提出的持续扩大开放,不是一句口号。

自贸港对欧盟企业的投资负面清单,这两年已经缩减了近四成。

德国的巴斯夫在湛江的一体化基地,总投资超过了 100 亿欧元,是它在海外最大的一笔投资。

项目一期去年投产时,巴斯夫的CEO当场表示,这是“与中国共同成长”的证明。

欧盟也有自己的考虑。

全球贸易格局正在变化,亚洲市场的消费力提升很快。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四亿人,这个数字比欧盟总人口还要多。

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奢侈品、意大利的家具,如果错过了这个市场,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这次会谈敲定的绿色合作,透露出双方的精明。

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各有优势。

中国的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六成以上,欧盟在新能源汽车设计和品牌上有积累。

上个月,宁德时代和宝马签了一个大单,要在欧洲建设两家电池工厂,总投资超过百亿欧元。

这种互补,才是真正的聪明。

冯德莱恩提到“共同塑造未来”,其实也是在给欧盟企业打气。

这两年,欧洲有些人喊着要和中国“脱钩”,但企业们用行动投票了。

2023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增长了18%,远超其他地区。

西门子在成都建的数字工厂,去年产值突破了80亿元,产品一半销回欧洲。

中方说“朋友越多越好”,这话很实在。

现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谁能拉上可靠的伙伴,谁就能跑得更快。

中欧贸易中,近三成是中间产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荷兰的ASML给中国芯片企业提供维护服务,中国的稀土加工产品供应着欧洲的新能源产业。

这种联系,不是谁想断就能断的。

接下来的合作,看点不少。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已经覆盖了244个产品,法国的香槟、中国的安溪铁观音,互相认证后卖得更顺畅了。

下一步可能还会扩展,意大利的帕尔马火腿、山西的老陈醋都有可能上榜。

这些看似小事,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好处。

五十年的交往说明,中欧之间没有深仇大恨。

有分歧很正常,坐下来谈就行。

这次会谈能达成一致,说明双方都看清楚了,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大事上,单打独斗走不通。

欧盟需要中国的市场和制造能力,中国也需要欧盟的技术和市场准入。

这种相互依赖,就是合作的基础。

往后看,下一个五十年的故事,肯定比过去更精彩。

只要双方都保持务实的态度,少一些虚头巴脑的算计,多做点实际的事情,最终受益的还是两边的普通民众。

毕竟,生意做顺了,生活才能过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