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一架飞机在解放区坠落,当解放军赶到时,飞行员指着舱门说:“这里面的东西,可值钱的很,”众人打开一看,吓了一跳。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9年2月19日凌晨三点,西安机场笼罩在浓雾中。 一架美军制C-46运输机突然冲破夜幕滑向跑道,在没有塔台指令的情况下强行升空。 驾驶舱里的杨宝庆双手紧握操纵杆,汗水浸透了飞行服。 这是他第一次驾驶这种大型运输机。 飞机货舱被焊死,据说装着"机密物资",但真正让他紧张的是此次飞行的终点:北平。 飞机在五千米高空剧烈颠簸,杨宝庆只能依靠航空地图和指南针辨别方向。 当燃油警告灯闪烁时,他冒险下降高度试图迫降。 浓雾突然散开,月光照亮了一片熟悉的河滩,正是他阔别多年的河北故乡。 起落架撞上沙滩的瞬间,巨大惯性将他甩向仪表盘,眼前最后闪过的是父亲带他在滹沱河摸鱼的情景。 醒来时他躺在村民的土炕上。 解放军干部查验货物时惊住了。 舱内十七万枚银元足足装了五十多个铁箱,总重超过五吨。 这些原本要运往台湾的军费,意外成为解放区的重要财政支持。 当消息传到西柏坡,正在筹划渡江战役的周恩来特意电告:“全力保护银元,更要保护好这位空中使者。” 这位特殊飞行员的人生轨迹颇具传奇。 1921年生于保定商人家庭,幼时就被父亲带着走南闯北见过世面。 八岁那年他同时进了新式学堂和武馆,每天既要背《新青年》又要练形意拳。 1936年全面抗战前夕,深明大义的父亲变卖家产送他报考杭州笕桥航校。 经过十四个月严训,毕业时不足十七岁的杨宝庆成为同期最年轻的轰炸机学员。 抗战烽火中,他的英勇事迹屡见报端。 1938年台儿庄战役期间,他在徐州上空连续击落三架日军轰炸机,被《大公报》称为"雏鹰破云"。 战友们都知道,这个平时沉默的河北汉子,只要钻进驾驶舱就化身拼命三郎。 最惊险的是武汉空战期间,他驾驶受损的战机撞向日军九六舰战,最后关头才弹射逃生。 战争胜利后,杨宝庆却经历着精神煎熬。 作为运输大队长,他不断把美式军火从昆明运往华北各地。 1946年夏,他在郑州机场亲眼看到卸下的重机枪被送上进攻解放区的卡车。 后来得知经自己运输的武器在定陶战役造成数千伤亡,整夜在宿舍捶打墙壁直到拳面渗血。 思想斗争持续了整整两年。 1949年初,当获悉家人被秘密送往台湾,他终于在空军基地找到担任参谋长的姐夫叶麟如。 两人在检修车间假装检查飞机时暗语交流,确认了家属已被扣作人质的事实。 叶麟如忍痛劝他:“宝庆你先行一步,我这位置还能掩护更多人撤出来。” 2月18日的运输任务成了天赐良机。 趁着机组人员吃饭间隙,杨宝庆借口检查油路登上飞机。 启动引擎时警卫鸣枪示警,他猛推节流阀冲破铁丝网。 后舱里装的究竟是什么,直到迫降后打开货舱才真相大白。 这些贴着"机密档案"封条的箱子,装满了为国民党准备的军饷银元。 那年10月开国大典,当杨宝庆驾驶战斗机飞过天安门时,周恩来特意指着他对苏联顾问说:"看那架银色战机!半年前它还驮着五吨银元,是我们的首笔航空外汇。" 此后二十年,这位驾机起义的特殊战士亲手组建了解放军第一批运输航空兵,而当年和他接头的地下党员叶麟如,在策动其他飞行员起义时不幸暴露,1950年于台北英勇就义。 那份血染的航行地图,至今陈列在保定留法勤工俭学纪念馆的展柜里,记录着特殊年代属于天空的忠诚。 主要信源:(人民政协报——《第一次飞过天安门》)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