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初,金日成十分固执的要求志愿军南下继续追击美军,彭老总等人多次劝说无果,最终生气的彭老总表示:要追你们就自己追去,我们只做后勤保障,此言一出,金日成傻眼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初,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扔下这句狠话,把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给镇住了,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背后藏着两位指挥官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也藏着一个关乎几十万军人生死的重大抉择。 当时的战场形势看起来很不错,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三次大战役,已经把联合国军从北朝鲜赶到了三七线以南,首都汉城也重新夺了回来,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金日成起了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的心思。 从金日成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个难得的机会,他是政治家,统一朝鲜半岛是毕生追求,美军正在往南撤退,士气低落,要是这时候穷追猛打,说不定真能把他们赶到海里去,可惜金日成只看到了胜利的诱惑,没看到背后的风险。 彭德怀的想法完全不同,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家,他首先要为几十万将士的生命负责,志愿军连续作战70多天,伤亡惨重,士兵们又累又饿,后勤补给也跟不上,更重要的是,彭德怀发现美军撤退时装备损失不大,看起来不像是真溃败,反倒像是有意引诱中朝军队深入。 两个人的分歧,其实从志愿军入朝就开始了,最初朝鲜方面想指挥中国军队,但彭德怀坚决不同意,他看出朝鲜军队指挥水平不行,让他们指挥志愿军太危险,经过一番争执,最后在斯大林支持下,指挥权才落到彭德怀手里。 这次南下追击的争论,实际上是两种军事思维的碰撞,金日成像个赌徒,想靠一把大的翻盘,统一全朝鲜,彭德怀却像个象棋高手,走一步看三步,明白贸然南进很可能中了敌人的圈套,他算得很清楚:如果追击时被美军切断补给线,前线部队就会陷入包围,到时候想撤都撤不回来。 但金日成就是不听劝,非要往南打,彭德怀火了,才甩出那句狠话,这话看似简单,其实暗藏玄机:朝鲜人民军早就伤亡惨重,根本没实力单独追击,彭德怀这是在用实际行动逼金日成面对现实。 这个争执很快惊动了毛泽东,毛主席给金日成去电报,说得很委婉:部队需要补充训练,需要补充装备,需要恢复铁路,需要准备给养弹药,这些工作没有两三个月根本做不完,言下之意,就是支持彭德怀的决定。 彭德怀的那句狠话说完,事情并没有立即解决,金日成还不死心,他找来苏联驻朝大使施压,说这是朝鲜劳动党政治局的集体意见,但这招没用,斯大林很快表态支持彭德怀,还称赞他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毕竟,能用装备这么差的部队打败世界最强大的美军,确实需要非凡的军事才能。 历史很快证明彭德怀的判断是对的,就在中朝军队开始休整的第17天,联合国军突然发动大规模反攻,美军果然没有溃败,他们在南边重整旗鼓,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如果志愿军真听了金日成的话继续南进,后果真是不敢想象。 这场反攻来势汹汹,联合国军很快就把汉城夺了回去,但因为志愿军已经休整了一段时间,总算有力气应对,双方你来我往,最后在三八线附近形成了相持局面,从结果看,彭德怀的决定挽救了整个战局。 但这件事在金日成心里留下了疙瘩,他觉得中国人太谨慎,错过了统一朝鲜的大好机会,其实他想错了,中国参战的目的是"抗美援朝",是为了保护北朝鲜不被灭亡,可没承诺要帮他统一半岛。 战争最终在1953年7月停了下来,签停战协定时,朝鲜半岛还是分成南北两块,这个结果让金日成很不甘心,但也是没办法的事,至少,北朝鲜保住了,美军没有打到鸭绿江边,中国的国家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回头看这场争执,表面上是追还是不追的问题,实际上考验的是军事指挥官的判断力,金日成虽然是国家领袖,但在军事上还是过于理想化,他总是从愿望出发:先是以为美国不会参战,美国来了又以为一定会退出去,这种想当然的思维,在战场上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 彭德怀则恰恰相反,他总是从最坏的可能性考虑问题:如果敌人不退怎么办?如果补给跟不上怎么办?如果遭遇包围怎么办?正是这种谨慎的思维,救了几十万将士的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重大决策面前,冷静比热血更重要,彭德怀敢说那句狠话,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他真正懂得战争的残酷,在战场上,指挥官的决定关系着每个士兵的生死,由不得半点侥幸。 最终,彭德怀用一句狠话挡住了一场可能的灾难,这话听着不好听,但救了很多人的命,而这,才是一个军事家最珍贵的品质:在别人都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