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惊险通过,万斯一锤定音,美国穷人又倒霉了! 当地时间7月1日,美国参议院对“大而美法案”的最终版投票。在50:50的情况下,副总统万斯投下了决定结局的赞成票。最终,以51:50的结果通过。 这份法案被不少美国人称为“劫贫济富”法案。特朗普想一边给企业和高收入者减少税收负担,另一边却大幅削减医保、救济等福利性开支。 这场法案的核心逻辑是 “让钱留在富人手里才能激活经济”,表面上打着刺激经济的旗号,实则暗藏着对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让本就艰难的美国穷人雪上加霜。 根据参议院通过的版本,未来十年将实施规模达 4 万亿美元的减税政策,其中超过 60% 的税收减免流向年收入 21.7 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而年收入 3.5 万美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平均仅能获得 150 美元的减税额度。 这种倾斜性设计直接体现在具体条款中:企业所得税延续特朗普 2017 年的减税政策维持在 21%,遗产税和赠予税免税额大幅提高并与通胀挂钩,意味着富豪家族传承数亿美元资产时可大幅减少缴税。 与此同时,法案对普通劳动者的福利开刀,削减 1.5 万亿美元医疗补助资金,提高低收入群体申请医保的门槛,预计将导致超过 1600 万人失去医疗保险。 更严苛的是,部分医疗补助受益者将首次被要求支付自付费用,这对那些靠救济金度日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法案通过削减穷人福利填补减税缺口的做法,被批评为 “拆东墙补西墙”。 以缅因州为例,该州约三分之一人口依赖医疗补助计划,法案实施后未来十年医疗补助资金将减少 59 亿美元,直接威胁当地农村医院的生存。 北卡罗来纳州也有 60 万人的医疗保险面临风险,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家庭可能失去基本医疗保障的现实。 耶鲁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联合研究更是发出警告,法案的福利削减措施可能导致每年超过 5 万美国人因无法获得必要医疗而 “不必要死亡”。 这种政策设计的后果,正如《纽约时报》所评价的,是 “反派版罗宾汉”—— 从穷人手中夺走资源,转而赠予富人阶层。 在财政收支的另一端,法案展现出鲜明的 “重安全轻民生” 倾向。一方面,削减食品援助、教育补贴等民生支出,另一方面却向国防和边境安全注入数千亿美元。 这种资金分配的逻辑,被批评为将公共资源优先投向资本密集型领域,而非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 更值得关注的是,法案将债务上限提高 5 万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新增赤字 3.3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当前的减税红利将转化为下一代的债务负担。 美国企业家马斯克尖锐指出,国会正在通过这种方式 “让美国破产”,而普通民众将成为最终的买单者。 法案对制造业回流的推动同样充满争议。尽管特朗普声称减税能吸引企业回归,但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一方面,法案取消了电动汽车税收抵免,限制可再生能源补贴,要求风能和太阳能项目在 2027 年底前投产才能享受优惠,这直接冲击了新能源产业。 另一方面,配套的关税政策虽然打着保护本土产业的旗号,却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承受了三倍于高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压力。 讽刺的是,制造业回流的承诺面临现实障碍:美国供应链不完整、劳动力成本高昂、技能不匹配等问题,使得企业即使回流也更倾向于自动化生产,难以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这场法案的通过暴露了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层矛盾。当 3 名共和党议员因反对削减医疗补助而 “反水” 时,特朗普却以威胁替代人选的方式施压,凸显了政策制定过程中资本利益对民生需求的碾压。 而法案通过后,普通民众将面临医保缩水、物价上涨、债务攀升的多重挤压,而富豪阶层则坐享减税红利,这种财富转移的路径,正如桑德斯所言,是 “送给亿万富翁阶层的礼物”。 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大而美” 的承诺最终变成了 “大而空” 的画饼,真正为此买单的,仍是那些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