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22年,一个瘦瘦弱弱、嘴角有点瘪的女孩,站在妓院门口,任由老鸨上下其手,“嗯

1922年,一个瘦瘦弱弱、嘴角有点瘪的女孩,站在妓院门口,任由老鸨上下其手,“嗯,是个美人,就是一脸苦相,笑一个给我看看!”女孩咧了咧嘴,眼泪却滚落下来——她的母亲死了,却没钱下葬,她怎么笑得出来啊! 1922年的上海,一个瘦瘦弱弱、嘴角有点瘪的女孩站在妓院门口,泪水止不住地流。母亲刚去世,她却连下葬的钱都没有。老鸨上下打量她,冷冷地说她一脸苦相,逼她挤出笑容,可她哪里笑得出来?这个无助的瞬间,却成了她命运的转折点。 宣景琳,这个名字在民国上海的电影圈里响当当。她被称作“中国电影第一老太太”,一生拍了无数电影,从无声片到有声片,从妓院底层到银幕明星,她的故事比电影还精彩。她原名田金玲,1907年出生在上海一个穷苦家庭。家里有六个兄弟姐妹,她是最小的那个。父亲是个街头报贩,每天早出晚归,挣来的钱勉强糊口。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她和几个哥哥姐姐苦撑着过日子,日子紧巴巴的,连吃饭都成问题。 宣景琳小时候就聪明伶俐。舅舅在“笑舞台”做账房,常带她去看戏。她看完戏就回家模仿花旦的唱腔和动作,邻居都夸她有灵气。母亲见她爱学东西,咬牙送她去私塾读书,后来又托关系让她进了教会办的慕尔堂学校。可学校里家境好的同学瞧不起她,她受不了冷眼,干脆辍学,转去学京戏。她的嗓子好,动作灵活,很快就学会了几段戏,算是小有天赋。 可天有不测风云,家里接连出事。父母和大哥先后病倒,医药费掏空了家底。15岁那年,母亲病危,她实在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妓院。那时候的她瘦得像根竹竿,嘴角有点瘪,满脸苦相。她不想去,可为了救母亲,只能咬牙忍着。妓院的生活不是人过的,她得陪笑、伺候客人,老鸨还嫌她笑得不好看,动不动就骂她。她在那儿学会了藏眼泪,学会了用假笑应付人。期间,她认识了个叫王六公子的富家少爷,对方对她有点意思,还送她东西。可王家看不上她这种出身,硬生生拆散了这段缘分。她继续在妓院熬着,直到1925年,18岁的她被张石川发现。 张石川是明星电影公司的老板。那天他在街上看到宣景琳,觉得她眼神里有股韧劲,适合演戏。他掏了2000块大洋,把她从妓院赎出来,签进公司。她拍的第一部电影叫《最后之良心》,从此踏上了演员路。刚进片场时,她啥也不懂,就老老实实听导演安排。她演戏认真,跑片场从不偷懒。忙的时候,她一天得跑三个地方,累得腿都抬不起来,可她从不喊苦。她拍了四十多部电影,慢慢在上海滩闯出名堂。1926年,她成了“四大名旦”之一,跟张织云她们齐名。那时候无声片正火,她演啥像啥,风情万种的女人也好,苦命的角色也好,她都能拿捏到位。 后来电影从无声转向有声,她又开始苦练普通话。她有苏州口音,得改掉那种软糯的调调。她站在录音室里,反复念台词,练到嗓子哑了才停。她这种拼劲,让她在有声片时代也没掉队。不到30岁,她开始演老太太角色。导演看她那张苦相脸和瘪嘴,觉得她天生适合演老人。她在《少奶奶的扇子》里演了个老妇人,背驼得像真的一样,观众都说她演活了。从那以后,“中国电影第一老太婆”这个称号就落到她头上。她不介意演配角,后来还给胡蝶她们搭戏。她穿着粗布衣裳,化上老年妆,在片场安安静静等着自己的戏份。 1931年,她在《歌场春色》里演了个京剧歌女,拍戏太拼,身体出了问题。她跟王六公子结过婚,可因为流言和家里反对,婚姻没撑多久就散了。她接着拍戏,身体却越来越差。1935年,她因为健康原因暂时离开影坛。那段时间,她组织了个“宣景琳路演团”,带着团队全国跑,演音乐剧。她穿着戏服站在简陋的台上唱歌,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她没放弃。 1949年后,她进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演了《家》这类电影。戏份不多,可她每次上镜都特别珍惜。晚年她靠退休工资过日子,生活简单平静。1992年1月22日,她在上海去世,活了85岁。她这一辈子,从妓院到银幕,真的是熬出来的。没背景,没靠山,全凭自己一步步走出来。她的电影生涯不光是她个人的传奇,也让很多人看到,只要咬牙坚持,生活总有翻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