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8年2月,115师参谋长周昆在山西携款潜逃的消息惊动了党中央,下令彻查,然而此后的周昆,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也没有了任何消息。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下落不明之谜) 1927 年的秋天,当他以农民自卫队班长的身份站在铜鼓岗哨前时,那个被扣押的 "毛姓青年",正悄然为他的人生烙下第一个重要印记。 三湾改编的篝火旁,周昆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跟着毛泽东踏上井冈山,看着红旗在黄洋界上第一次猎猎作响,从排长到纵队长,他用十年时间走完了红军将领的进阶之路,反 "围剿" 战场上,他率红 10 师如利刃般插入敌阵,在黄陂战役中俘敌数千,捧回二等红星奖章。 长征路上,他临危受命组建红 8 军团,尽管湘江战役后仅存千人,却依然踩着血水走完了草地,那些年里,他是 "林彪手下三杆枪" 的铁血战将,是毛泽东眼中 "能打硬仗的好同志",更是苏维埃旗帜下冉冉升起的将星。 没人知道,这个在雪山草甸间啃过皮带的硬汉,为何会在抗战初期的武汉会议上,对着国民党军官的小汽车露出复杂眼神。 或许是长江畔的霓虹刺痛了他习惯了草鞋粗布的双眼,又或许是那些关于 "小公馆、小老婆" 的闲言碎语,在他心里掀起了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涟漪。但所有人都清楚,当他在临汾接过那 6 万元法币时,指尖的颤抖早已预示了某种崩塌的开始。 1937 年的三原誓师大会上,周昆站在林彪身侧,看着 115 师将士们咬破手指写下的血书,那时的他不会想到,三个月后的平型关峡谷,会成为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坐标。 作为参谋长,他带着作战科长王秉璋在一天内跑完二十里山路,将伏击点选在乔沟最狭窄的弯道,当日军第 5 师团的车队驶入 "口袋" 时,他亲手打响了第一枪,看着子弹穿透鬼子中队长的钢盔 —— 那是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自己守护的土地上绽放的血色之花。 晋东北的游击战里,他学会了用日军的军毯裹着地图指挥作战,在破窑洞里教战士们用缴获的掷弹筒改装地雷,当聂荣臻率部留守五台山时,他跟着林彪南下吕梁,在每一片青纱帐里埋下抗日的火种。 然而武汉的冬天改变了一切,在武昌的会议室里,他盯着国民党参谋长们锃亮的皮靴,突然想起自己补丁摞补丁的绑腿,那些关于 "八路军连黄包车都坐不起" 的抱怨,与其说是对物质的觊觎,不如说是信仰天平在现实冲击下的微妙倾斜。 彭德怀的拍桌声还在耳边回响,他却已经站在临汾的军需处,看着六万元法币在木桌上堆成小山,这些带着油墨味的纸张,突然让他想起井冈山时期,战士们用草纸写的入党申请书。 深夜的油灯下,他数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窗外传来梆子声,当警卫员接过那个藏着三万元的挎包时,他或许告诉自己,这只是 "暂时借用",却不知道,当第一枚法币脱离指尖的那一刻,他已经踏上了一条再也无法回头的路。 1938 年 2 月的山西,寒风卷着黄土漫过临汾城,周昆从第二战区领完军饷回来,把牛皮挎包往警卫员怀里一塞,只说 “送作战科” 就匆匆离开。 谁能想到,这个常给战士讲 “革命不是为了享福” 的参谋长,转身就带着半袋银元消失在山道上,王秉璋打开挎包的瞬间,三捆法币散落桌上,那封承认私吞的信,让整个 115 师都懵了 —— 昨天还在部署作战的三号人物,怎么转眼成了逃兵? 消息传回延安,窑洞的油灯下,毛泽东捏着电报沉默许久,朱德气得直拍桌子,彭德怀更是后悔没把那顿骂再骂狠些,八路军立刻发动所有情报网,连 “前总三分队” 的电台都日夜监听,可茫茫华北,愣是找不到半点踪迹。 有人说他被土匪黑了,有人说他去了武汉租界,但那些沾着黄土的法币,就像蒸发了一样,连同他的踪迹永远封存在了 1938 年的春天。 尽管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组织还是果断做了决定,红旗下的队伍容不得背叛,一纸 “开除党籍” 的通告,给这场震动全军的事件画上了冰冷的句点,但直到多年后,老战士们围着火塘唠嗑,还会有人突然问一句:“周昆到底去哪了?” 解放后,调查员把平江翻了个底朝天,连周昆老家的地窖都挖了三尺,却只找到他养父的旧账本,要说他隐姓埋名回了乡,可土改时连块多余的地契都没冒出来,要是投靠了国民党,蒋介石咋不敲锣打鼓宣传,至于当汉奸的说法,更是经不起推敲 —— 日军作战记录里,压根没出现过这么号人物。 有人猜他去了香港,揣着银元在茶楼当阔佬,也有人说他被黑吃黑,钱和命都丢在了哪个山沟沟,但这些都不过是后人的瞎琢磨。真正值得咂摸的,是这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汉子,为啥栽在几捆钞票上? 其实回望历史,那些在延安窑洞里啃窝头的日子,和武汉城里飘着咖啡香的洋楼,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答卷,周昆没答好,成了被大浪淘走的沙砾,也给后来人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