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罗玉琪掉队了,在草地上,一个人,周围是水是草是泥,远处没有声音,也看不见队伍。
他肚子痛得打颤,脸都白了,脚上的皮早就泡烂,裤腿裹着泥浆,连走路都靠意志在撑,他当时十三岁,是红军队伍里年纪最小的通讯员之一,就在那片沼泽地,他差点没活着出来。
罗玉琪掉队是因为腹痛。他那几天肠胃不舒服,队里没条件调理,干粮也少,他怕打扰女同志,找了个隐蔽地方去蹲坑,回来的时候大部队已经走远了。
草地上没路,望过去一片绿油油的,水洼连着水洼,根本找不到方向,他慌了,背上的挎包只剩一个窝头,咬一口干得像石头。
肚子还是痛,腿又沉,脚上的伤口又开始流脓,头晕眼花地坐在地上,连哭都哭不出来。
他后来在回忆里说,那天是他这辈子第一次想到“是不是就这样死在这儿算了”,可他又想,不行,我还没把情报送出去呢,我要是死了,那封信怎么办?
他爬起来,摇摇晃晃地朝着他记得的大致方向走,走几步就摔一跤,手里抓的是烂草,身上裹的是泥浆。草地上经常陷脚,一不小心整个人都下去了,罗玉琪最怕的就是踩进那种泥坑,别人还能拉,他一个人根本没救。
就在他以为再也撑不下去的时候,碰到了李玉胜带着的一支小队,李玉胜是副连长,身边只有二十来个掉队战士。
他看罗玉琪的样子吓了一跳,赶紧让人把他拉上来,用绑腿裹住他伤口,分了点野菜汤给他喝。那碗汤是用树皮和草根熬的,一点油星都没有,但在罗玉琪嘴里比肉还香。
这支队伍是临时拼凑的,大多数人伤得不轻,有的脚泡得全是血泡,有的发烧,还有的眼看就挺不过去。
可李玉胜一边带队,一边安顿大家,他说:“咱们人掉了没关系,心不能散。人可以掉队,思想不能掉队。”这话当时就像把几根散开的绳子重新拧在一起。
李玉胜干脆在草地上成立了个临时党支部,他当书记,把人分成小组,能走的找吃的,伤重的煮野菜,谁找到了吃的,先给伤员吃。
那几天,他们连羊皮都煮了吃,碰巧逮住一只野山羊,李玉胜把肉全分了,自己啃了两口树皮,罗玉琪本来吃不下东西,李玉胜非让他多吃点,说:“你小孩子顶不住风。”
队伍最难的时候是过一片大沼泽,那地方水深泥滑,一脚踩下去半条腿都陷进去,有个战士姓陈,一不小心掉进去了,整个人被泥巴吸着出不来。
旁边人吓坏了,李玉胜拿布条、绑腿、裤带连成一条绳子,趴在地上一点点往里爬,他身上也带伤,手上都磨破皮了,硬是把人给拽了出来,陈战士哭了,说“我不行了”,李玉胜骂他:“你行不行不重要,咱这队伍要走出去。”
这支小队后来被老部队找到了,那天,天还没亮,他们听到远处有人喊口号,李玉胜立刻组织人打信号,才算安全返回主力队伍。
回来后,很多人都哭了,包括李玉胜,他说这一路他也想过放弃,可他不敢,他说:“要是我趴下了,这二十几个人就都没了。”
罗玉琪在草地上坚持了三天三夜,靠一个窝头和几口野菜汤撑过来,他的脚后来感染了,转到后方医疗队治疗,一度以为要截肢。
幸运的是,没截,他躺在担架上,看着外面下雨,心里想的是“我要是能活着出去,这辈子就跟着党干到底。”
他出院后没回家,继续留在队伍里,解放后,他参加了不少工程建设,担任基层干部,默默干活,从不提自己过去的事。
直到晚年,他在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会上被请去讲故事,他才第一次把草地上的那段经历说出来,台下坐着的全是年轻人,有人听着听着眼泪就下来了。
他最后说了一句话:“你们以为我那时候靠的是勇气?不是,是信。”
罗玉琪的事迹被记录在《赓续传承红军血脉,“草地篝火”长明不熄》这篇资料中,也写进了陆军第71集团军某旅“红三连”的历史。
他的名字虽小,却是草地上无数个没有倒下的红军战士的缩影,他们没有枪声,没有战斗,靠的就是一口气和一口信念。
参考资料: 《赓续传承红军血脉,“草地篝火”长明不熄》,解放军报,2023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