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标签: 广州军区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后,海军抽调了一个连的63式水陆两栖坦克到金银岛、珊瑚岛、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后,海军抽调了一个连的63式水陆两栖坦克到金银岛、珊瑚岛、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后,海军抽调了一个连的63式水陆两栖坦克到金银岛、珊瑚岛、甘泉岛,每个岛三辆坦克。在岛上部署了一年零三个月后,坦克2连于1975年5月22日撤离西沙归建。广州军区独立水陆坦克营2连撤离西沙群岛后,广州军区独立坦克团的一个T-34/85坦克连,重新部署在珊瑚岛,充当岛上的机动炮台,后来,这批坦克长驻在西沙最大的岛屿永兴岛上,因为这里条件相对好些,有专门的库房可以给坦克做维修保养。这批海军T-34/85老坦克在西沙群岛上充当炮台的时间从1975年至1992年,整整17年,后来它们光荣退役后,装甲更厚、火炮口径更大的59式坦克顶了上去。如今,海军的大型舰艇越来越多,长航程战斗机可以完全覆盖西沙群岛,守岛已经不依赖坦克,但是,59式坦克仍然会继续站好守岛这班岗。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广州军区副政委刘兴元中将登台发言,台下几个女兵叽叽喳喳聊天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广州军区副政委刘兴元中将登台发言,台下几个女兵叽叽喳喳聊天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广州军区副政委刘兴元中将登台发言,台下几个女兵叽叽喳喳聊天。刘副政委停止讲话,看着这些女兵们交头接耳,坐姿也是东倒西歪,问负责同志:“附近有药店吗?给她们买点钙补一补。”刘兴元将军,原名刘维芳,出生于山东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朱芦镇刘家东山村。他身材魁梧,面貌威严,鼻大嘴阔,配上近视眼镜更显不怒自威,气场强大。部属见之常不辨喜怒,无不退避三舍。刘兴元见多识广,善于辩论,尤其在批评人时言辞犀利、直截了当,常被人称为“刀子嘴”。刘兴元出身富裕农民家庭,六岁入私塾,十一岁上小学,十七岁前往青岛打工,先后担任纺织厂工人、杂货店学徒。1928年底,他考入冯玉祥部学兵团成为士兵,因通晓文墨,被调至旅部担任文书工作。1931年,刘兴元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派往宁都起义部队。1938年,他在115师工兵营担任政委,很快因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脱颖而出,被提拔为教导5旅政治部主任。1943年,山东八路军改编,许多高级将领职务被调整,但刘兴元却晋升为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这让他感到压力颇大。然而,罗荣桓给予了他极大的鼓励,称赞他在教导5旅的出色表现,认为他能够胜任新岗位的工作。抗战胜利后,他随部队奔赴东北,在多场残酷战斗中磨砺成长,逐步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建国前夕,刘兴元已是42军政委,手握重兵指挥千军万马。他的威严外貌和刻薄直言的性格让他成为一位天生的政工人才。他从抗日战争开始便在林帅手下任职,与林帅和罗荣桓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刘兴元不仅文化素质较高,曾在国民革命军担任文书,还以尊重革命前辈著称,对比他早参加革命的同志,如黄永胜、陶铸、李天佑、韦国清等,始终谦虚敬重。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清晨,广州军区通讯总站的会议室里坐满了官兵,他们正在聆听刘兴元副政委的重要讲话。刘副政委身着笔挺的军装,站在讲台上神情严肃地讲述着部队建设的问题。台下官兵们都专注地听着,唯独靠后几排的女兵们显得格外散漫。她们时而交头接耳,时而掩嘴轻笑,坐姿也是东倒西歪,全然不顾及台上首长正在认真发言。通讯总站的站长坐在前排,察觉到这种情况后,不断地回头使眼色,示意她们保持肃静。然而这些女兵们仿佛没有看到似的,依然我行我素,私语声反而愈发清晰起来。刘副政委站在台上,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突然停止了讲话,会场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刘副政委面色平静地转向站长,用一种不紧不慢的语气说道,建议去附近药店买些钙片,给这些坐不直的同志补补。这句话一出,整个会场的气氛瞬间凝固。那几个原本还在窃窃私语的女兵立刻噤若寒蝉,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纷纷低下了头。站长更是坐立不安,连忙起身向首长致歉,表示一定会严格要求部队纪律。这件事很快在通讯总站传开了。站长后来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都会感慨万分。他说,那天刘副政委离开会场时连一个眼神都没有给我们,可正是这种不苟言笑的态度,让我们更深刻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刘兴元在广州工作期间,以机智幽默的演讲风格广为人知。他的讲话被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陈亚丁形容为“引人入胜,如听相声”。虽然他没有特殊背景,也不依附于任何派系,但凭借过人的能力和出色的表现,他在红军第四医院担任政治处秘书,仅一年时间便迅速崭露头角。1936年长征结束后,他被任命为红军卫生部总务处处长,显示了上级对他的高度信任。刘兴元的革命生涯中充满了艰险与坚持。当张国焘试图分裂革命时,他坚定反对,并公开批评其倒行逆施。为此,张国焘一度派人逮捕并威胁要枪毙他,但在朱德和刘伯承的保护下,他才得以幸免于难。红军到达陕北后,他被送往抗大学习,这段经历进一步提升了他的能力,为他日后在战场上的表现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期间,刘兴元担任八路军卫生部政治处主任,但他一直希望能到前线作战。1938年,他如愿被调至工兵营,开始担任政委。从此,他积极参与战斗,1939年在开辟鲁南根据地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多次与新四军合作重创日伪军。他的战功卓著,先后担任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和山东军区第2师政委,并受到罗荣桓的多次表扬。1945年抗战胜利后,刘兴元随部队进军东北。他和师长罗华生率部进驻黑山、北镇地区,并在1946年6月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拉法、新站战斗,彻底歼灭国民党一个团。此役不仅巩固了我军的战略地位,还使得刘兴元的指挥才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在与美方调查组的交涉中,他以敏锐的判断和严谨的逻辑驳斥了美蒋对我军的指控,同时揭穿了对方获取情报的企图,让敌人无功而返。日本投降后,刘兴元在东北战场继续表现突出。他与罗华生等人合作,在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远见,特别是在收复蛟河以北战略要地的新站和拉法的战斗中,他和梁兴初率领的部队仅用三天时间就全歼敌军,扭转了战局。
1973年12月,主席一声令下,8大军区司令员对调,10天内不带随员上任,许世

1973年12月,主席一声令下,8大军区司令员对调,10天内不带随员上任,许世

1973年12月,主席一声令下,8大军区司令员对调,10天内不带随员上任,许世友不想离开南京,所以对这份调令并不买账,他就强调一点,是毛主席让我待在南京的,其他任何地方我都不去。1973年12月的北京,寒风裹挟着雪花,刮过中南海的红墙。屋内,昏黄的灯光下,许世友坐在棋盘前,粗糙的手指捏着一枚红“兵”,却迟迟未落。毛主席坐在对面,端着搪瓷茶杯,笑眯眯地看着他,眼神里藏着一丝戏谑。棋盘上,毛主席的“老将”已挪了一步——这一步,打破了象棋的常理,也让许世友额头渗出细汗。“主席,您这步棋……走错了?”许世友试探着问,声音低沉,带着河南口音的粗粝。毛主席放下茶杯,慢悠悠地说:“我这老将,谁也指挥不动喽,只好自己挪挪!”话音刚落,屋外的风似乎更大了,窗棂微微作响。许世友猛地抬头,目光撞上毛主席的笑意,心头一震:这不是棋局,是命令。几天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叶剑英元帅宣布了一项震惊军界的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十天内必须到岗,不许带随员。许世友当场沉下脸,嘀咕道:“毛主席让我守南京,我哪也不去!”这倔强的态度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却没动怒,反而摆开棋盘,邀他一谈。这盘棋,表面上是消遣,实则是毛主席治军艺术的微妙一招。许世友的倔强,能否在这场无声的对弈中被化解?他的忠诚,又将如何在这场调动中展现?1973年的中国,国际局势如紧绷的弦。中苏边境冲突频发,珍宝岛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国内,文化大革命的余波仍在,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和纪律性面临考验。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军区司令员在一个地方驻守太久,容易形成“山头主义”,影响中央对军队的统一指挥。为打破这种潜在风险,毛主席在12月1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八位司令员——李德生、陈锡联、杨得志、曾思玉、许世友、丁盛、韩先楚、皮定均——被要求在十天内轻装上任,涉及北京、沈阳、济南、武汉、南京、广州、福州、兰州八大军区。新疆、成都、昆明军区的司令员因任职时间较短,未被调动。这次调整的目的,不仅是刷新军队领导层,更是为了强化中央的绝对领导,确保“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然而,调动八位战功赫赫的将领,绝非易事。尤其是许世友,这位在南京军区驻守18年的上将,成了这场变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许世友,1905年出生于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入少林寺习武,练就一身硬功夫。红军时期,他在红四方面军屡立战功,长征中三过草地,九死一生。解放战争中,他指挥济南战役,八天攻克坚城,被毛主席赞为“打红了胶东半边天”。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8年间,他把南京当成了第二故乡,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深入骨髓。许世友的性格如烈火般刚直。他常穿布鞋,睡木板床,吃饭不过两荤两素,生活简朴得像个普通士兵。他下部队视察从不提前通知,最讨厌形式主义的排场。有一次在广州军区,他轻车简从去边防连队,部队领导跑了十公里去接他,却发现他早已开着一辆旧吉普车到了,视察完准备离开。但这份倔强也让他在接到调任广州的命令时,公开表示不情愿。他曾说:“毛主席让我守南京,我哪也不去!”这句话既是对毛主席的忠诚,也是对南京的眷恋。然而,毛主席深知许世友的脾性,选择了用一盘棋来点拨这位老将。那晚的中南海,棋盘上的“老将”一挪,打破了沉默。毛主席的这句话——“我这老将,谁也指挥不动喽,只好自己挪挪”——看似玩笑,却直指许世友的心。象棋中,“将”轻易不动,开局挪“将”更是闻所未闻。许世友瞬间明白了:这是在说他不听指挥,固守南京。他放下棋子,起身敬了个标准的军礼:“主席,我错了!您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这一刻,棋局未完,胜负已定。毛主席微微一笑,摆摆手:“我知道你在南京待久了,舍不得,但大局为重啊。”许世友回到南京,迅速交接工作,带着几件旧军装和一柄大刀,登上了南下的火车。1974年初,他履新广州军区司令员,带着满腔忠诚投入新岗位。在广州,许世友延续了他的硬派作风。他深入边防连队,严抓纪律,亲自站岗体验士兵的寒冷,确保后勤物资到位。1974年,他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以铁血手段重创敌军,展现了老将不老的风采。广州军区档案馆至今保留着他手写的训令,字迹遒劲,透着他的刚毅。他的到来稳定了南方边防,也为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他种菜养鸡,改善部队生活,亲自教战士打草鞋,平易近人却不失威严。这场对调不仅是人事调整,更是一场治军艺术的体现。毛主席通过打破“山头主义”,确保了军队的统一性和纪律性。许世友的转变,是这场变革的缩影。他从不情愿到全心投入,展现了军人对大局的服从。他的故事,也映衬了毛主席“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的治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