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美国人几乎把它吃到绝迹,养殖以后

1991年,我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好吃又会叫的鱼,美国人几乎把它吃到绝迹,养殖以后我国人却不爱吃,只好又出口给美国,如今这种鱼在我国东南海域泛滥,而美国却因为种群变小开始保护。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1年春天,中国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名叫眼斑拟石首鱼的海水鱼苗,这种鱼在美国东海岸非常受欢迎,被称为“红鱼”或“红鼓鱼”,因为身披红鳞、体型适中、肉质鲜美,是餐桌上的常见食材。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美国沿海的野生红鱼数量大幅减少,政府不得不出台严格的捕捞限制措施,保护这一鱼类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红鱼鱼苗被送往中国进行人工养殖,希望找到一种可持续的养殖方式,既能满足美国市场的需求,也能丰富中国的水产品种。   这批鱼苗数量不多,只有四十几尾,但它们的成长速度很快,抗病能力强,对水质要求也不高,在海水和淡水中都能生存,科研人员在中国沿海设立了养殖基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试验。   从鱼苗到商品鱼只需要一年时间,个头可以长到两三斤,在养殖环境下,雌鱼的繁殖能力惊人,一年能产下数千万颗鱼卵,在短时间内,红鱼被大规模繁育出来,成了养殖场里的“明星品种”。   养殖户起初对这种鱼抱有极大信心,它不挑食,吃饲料长得快,几乎不生病,产量也高,相比本地鱼种,投资回报周期短,很多沿海地区迅速建起了红鱼养殖场。   山东、江苏、福建等地都兴起了红鱼养殖热潮,冷冻加工厂也配套建设,准备把这种新鱼类推向全国市场。   虽然红鱼的养殖各项指标都非常理想,但它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却远远不及预期,消费者对这种陌生的鱼种接受度不高,多数人觉得它肉质粗,口感不如鲈鱼、黄鱼等本地鱼鲜嫩,吃起来还有一种轻微的土腥味。   更让人诧异的是,这种鱼在捕捞时会发出“咕咕”声,这种奇怪的响动在一些沿海地区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由于市场反应冷淡,红鱼在国内滞销,很多养殖户将库存鱼冷冻保存,但时间一长,也只能当鱼干处理,甚至卖给饲料厂回收部分成本。   就在国内销路受阻时,另一条出路显现了,由于美国仍处于红鱼禁捕状态,当地市场对红鱼产品有强烈需求。   中国的出口商敏锐地把握住这个机会,将养殖红鱼加工成去骨鱼片、鱼块等产品,通过冷链运输系统销往美国。   原本在国内只能卖30元一斤的红鱼,出口后价格能达到60元以上,红鱼变成出口创汇的水产品,中国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得到了部分补偿,红鱼养殖重新恢复了一定的信心。   不过,在出口带来收益的同时,红鱼也悄然在自然水域扩散,由于台风频繁侵袭,有的养殖网箱破损,部分红鱼逃逸至开放水域,一些个人还因为迷信“放生积福”,将红鱼人为放入大海。   这些外来鱼类在近海迅速繁殖,占据了大量生态资源,严重影响了本土鱼类如黄姑鱼、大黄鱼的生存空间,红鱼几乎没有天敌,种群扩张迅速,一些渔民在正常作业时频繁捕获红鱼,传统渔业生产受到干扰。   更令人担心的是,红鱼的扩散范围还在扩大,近年在长江口附近,上海崇明岛的渔民陆续捕到红鱼,表明这种原本生活在海水中的鱼已经进入淡水区。   专家指出,一旦红鱼进入内陆湖泊和水系,控制起来将非常困难,为防止事态扩大,当地设置了拦截网,安排巡逻船监控水域,力图阻止其进一步入侵。   虽然部分渔政部门将捕获的红鱼加工出口,试图建立“生态循环”的方式减缓生态压力,但红鱼作为外来物种的入侵问题依旧存在较大隐患。   科研机构也尝试将其开发成鱼丸、罐头等产品,增加消费渠道,希望能通过市场力量缓解生态矛盾。   这条最初被引进来解决美国水产品短缺的鱼,在中国却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热门养殖品种到市场冷遇,从出口创汇到生态泛滥,红鱼的三十年是一段典型的引种历程,也是一面照出人类行为后果的镜子。   在美国,它因为被吃得太多而成为保护对象,在中国,却因为没人爱吃而泛滥成灾。   引进一个物种容易,但如何管理好、利用好,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冲击,才是更重要的问题,红鱼的故事仍在继续,它带来的启示也远未结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红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