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小萝卜头的遗体,在戴公祠警卫室被挖了出来。谁知,小萝卜头手里紧紧攥着一个遗物,当工作人员看到后,无不掩面而泣。 重庆歌乐山脚下有一片松树林,当地人管这儿叫"戴公祠"。 1949年11月解放军进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时,几个特务慌慌张张刨开警卫室后墙根的土坑。 他们不知道,这个土坑里埋着的八岁娃娃,后来成了全中国老百姓心里最痛的那根刺。 这个娃娃大名叫宋振中,牢里的大人都喊他"小萝卜头"。 要说这名字起得真叫人心酸,八岁的娃儿瘦得跟四五岁似的,细胳膊细腿顶着个大脑袋,活像地里没长好的萝卜缨子。 打从吃奶的时候起,他就跟着爹妈在国民党的大牢里打转,白公馆、渣滓洞、贵阳麒麟洞,这些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他全住过。 牢里的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四面透风的石头房子,夏天热得像个蒸笼,冬天冷得能结冰碴子。 每天两顿清水汤,飘着几片烂菜叶子,米粒儿都能数得清。 小萝卜头的娘徐林侠是个硬骨头,自己饿得前胸贴后背,还要把吃食省下来喂孩子。 就这么着,娃儿好歹活了下来,可身子骨始终没长开。 别看小萝卜头年纪小,牢里的大人都稀罕他。为啥?这娃儿机灵着呢! 特务们看他是个孩子,管得松些,他就成了大伙儿的"小交通员"。 哪个牢房要传个纸条,哪间屋子要递个消息,全指望着这个瘦巴巴的小身板来回跑。 有次他瞅见隔壁牢房的胡春浦饿得直打晃,跑回家扯着娘的衣角直喊"胡叔叔要饿死了"。 徐林侠咬牙把藏着当药引子的半碗面条给了儿子,小萝卜头捧着碗跟捧着宝贝似的,生怕洒了半滴汤。 要说这娃儿最叫人佩服的,还是那股子求学的劲头。 牢里关着的黄显声将军看不过眼,拍着牢门跟特务干仗:"连孩子上学都不让,你们还是不是人?"硬是逼得特务同意在牢里开课。 黄将军教他认字算数,还偷偷给他讲岳飞抗金的故事,小萝卜头学得认真,铅笔头用得只剩指甲盖长了还舍不得扔,在地上划拉字儿练。 眼瞅着重庆城头要变天,刽子手们开始清场了。 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跟着爹妈被押到戴公祠。 特务杨进兴掐住孩子脖子的时候,旁边站岗的警卫都别过脸去。 谁能想到,这帮畜生连个孩子都不放过?更丧心病狂的是,怕孩子没死透,又往心口补了三刀。 重庆解放后,老百姓在警卫室墙根底下挖出小萝卜头的遗体。 掰开孩子攥得紧紧的小手,里头是半截铅笔头,笔尖都磨秃了。 这物件现在摆在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的玻璃柜里,来看的人没有不抹眼泪的。 要说这铅笔头,就跟小萝卜头的命似的,明明还能写出好多字,硬生生给撅折了。 这些年,小萝卜头的故事被拍成电影、写成书,连课本里都有他的画像。 2021年建党百年那会儿,重庆搞了个"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小萝卜头的侄子宋振镛站在台上,举着家族珍藏的老照片说:"我叔要是活着,该是八十大寿了。" 台下坐着的娃娃们举着白花,一个个哭成了泪人儿。 最近这两年,歌乐山烈士陵园添了新花样。2023年清明节,陵园管理处搞了个"时空信箱",让来参观的人给小萝卜头写信。 头一个月就收了三千多封信,有小学生歪歪扭扭写"我想送你新铅笔",有老教授工工整整抄《少年中国说》,还有年轻父母带着娃来,教孩子把棒棒糖摆在烈士墓前。 要说这世道变得快,可有些东西永远变不了。 就像歌乐山上的松树,年年长青;就像小萝卜头攥着的那截铅笔,永远提醒着后人: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人拿命换来的。 老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咱们这些乘凉的人,可别忘了栽树人的苦。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半截铅笔》(2021年4月5日) 新华网《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启动"时空信箱"活动》(2023年3月28日) 人民网《红岩精神永流传——记小萝卜头宋振中烈士》(2021年6月1日)
猜你喜欢
那精致的面容和优雅的姿态,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宫廷中的贵妇人,美得令人窒息。
2025-05-09
车库点歌台
飞扬军事1955年5月9日,北约接纳西德成为新成员。作为回应。5月14
2025-05-10
金陵上空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