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方博主群体中兴起一股“中国贫困观察热”,他们抱着冒险的心态,带着预设的文化滤镜来中国寻找想象中的“贫民窟”和“流浪汉聚集区”。
大多数博主带着“揭丑”目的,穿梭地铁环线、深入背街小巷、探访地下通道进行“地毯式搜索”。
巴西博主转完了中国四个城市,扬言自己在中国发现了流浪汉和贫民窟。一打听差点气晕过去,原来那里马上要拆迁了,那些所谓的流浪汉拆迁款拿到手软、马上入住新房的小土豪。他失望道:西方媒体不是说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印度博主塔克尔在广州城中村耗时三天,却发现这里的社区服务中心与残障设施的完备程度远超德里中产社区,破旧外墙里的空调外机密度堪比德里高端社区。他感慨:这种物质条件与建筑外观的错位,彻底瓦解了我对“中国贫民窟”的想象。当印度穷人还在为风扇挣扎时,中国已经把基础民生做成了奇迹。
美国博主凯乐在探访北京前,对比他家乡波特兰市流浪汉密度后断言:“中国官方数据存在水分”。他按照《经济学人》指引深入北京核心区,却在二环内发现人行道整洁空旷、绿化带无帐篷踪迹,与其预设的“流浪汉理想栖息地”大相径庭。他感慨:我们总以本国社会问题为参照系观察中国,却总被现实打脸。
美国媒体编辑史密斯夫妇对中国9个城市开展了历时30天的观察,仅记录到1名露宿者,他们彻底折服,反思道:“当中国正在构建特大城市治理网络时,美国却将数万亿美元投入战争!”
当西方博主执着于用放大镜寻找“中国贫困证据”时,镜面反射出的往往是本国社会治理的裂痕。这种跨文化观察现象的本质,既包含着对西方叙事的解构,也折射出全球化时代的认知碰撞,并最终形成了西方人对中国认知的集体转向。对此,您怎么看呢?(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