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阿华是一名高二年级的女生,个子娇小,长相中等。

阿华因情绪压力问题主动前来咨询,主诉情感没有太大的波动,对生活没有兴趣,做事情没有动力,感觉自己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持续时间有半年左右。
阿华出生在广西,家住农村。四岁之前由外婆带大,父母带着弟弟在广东打工,后来接阿华到广东上学。
初中的时候阿华因为不喜欢在广东上学,主动提出一个人回家上学。
自己一个人在家,周围邻居大都不知道她回家了。
初中的阿华一个人上学,回家,洗衣做饭,尽力把自己照顾好,不给爸妈添麻烦,爸妈在外工作也不容易,虽然理解爸妈,但阿华在谈成长经历时,总忍不住落泪。
阿华初中之前与妈妈关系很冷淡,妈妈总是以贬低她为荣,与妈妈关系不好。
阿华听到妈妈对别人讲得多的就是“我家孩子如何如何笨,如何在家好吃懒做,不如人家的孩子。”
阿华也曾和爸爸抱怨这事,妈妈有所改善,但是阿华仍然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
而爸爸经常也不去理会这些事,因此自己感觉很委屈。
阿华衣服整齐,面部表情严肃无笑容,但很有礼貌,行为举止得体。
情感、认知与行为基本协调一致,保持了人格的完整性且相对稳定,自知力完整。
在学校里,阿华成绩中等,性格热情,能与同学打成一片。
在参加同学聚会时,阿华往往是那个活跃气氛的人,但阿华又会觉得那不是内在的自己,内在的自己是“安静的,沉浸在自我世界的”。
在同学眼中阿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有的时候阿华找别人寻求帮助,在别人帮阿华之前,她已经把事情解决了。
所以有时再找别人帮忙时,同学经常会说:“不用管她,她不是真的找你帮忙,她自己会解决的。”
听到这话的时候,阿华还是会感觉内心比较受伤。阿华脾气比较急,有时候让别人帮忙会觉得慢、等不及,就自己做了,但这样又会让同学不像关心其他人那样关心她。
阿华母亲长期以贬低为荣的教养方式、父亲忽视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阿华无法理想化父母,发展出稳定安全的自体,自我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和控制作用。
我主要采用共情、倾听等方式理解阿华的情绪状态,使她感受到被包容和支持。
同时我也感到阿华的情绪其实很丰富,咨询过程中她多次落泪,并不像阿华咨询开始所说的情感苍白,但夸大的表达形式可能与阿华的原始自恋需求有关。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关注并赞赏她身上呈现出的坚强与活力。
对阿华表现出的坚强、勇气表示肯定,看到她身上的资源与活力,鼓励她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在感受。
阿华对我逐渐接纳、信任,咨询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在信任和稳定的咨访关系下,阿华开始愿意更多地表露更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及自我认同中的冲突感受。
阿华开始谈到自己的情感问题,喜欢一个高三的学长,这位学长是自己的老乡,对方很照顾自己,初中的时候就喜欢对方。
考入和对方相同的高中后,阿华表白学长,但是学长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阿华情绪很崩溃,很愤怒,不能接受这个结果,感觉学长对自己也有好感,在别人眼中他成熟稳重,但在阿华眼中学长是个大男孩,爱玩、喜欢唱歌、调皮,非常喜欢学长带给自己的安全感。
本次表白失败可能恰似一个触发点,引发阿华的自体碎裂感、自我认同危机,从而出现情绪苍白、生活无动力等一系列问题。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使阿华的抑郁情绪得到改善,自我认同感得到提升。
同时引导阿华细致地觉察、命名和表达情绪,阿华的内省能力和心智化程度得到了发展。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华的病理性记忆,有一次妈妈和别人说阿华的坏话,被阿华当面听到,而阿华实际上并没有妈妈说的那样,她感觉特别委屈,哭着跑开。
我对阿华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委屈的情绪缓解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阿华坦言在人际相处中感到从未有过的亲近,和母亲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对于恋爱的态度,阿华明确了自己的心意,会选择把高三学长的喜欢埋藏在心底,也理解了陪伴对于自己一直以来的重要意义。
对比现在的状态和咨询开始的状态,阿华情绪感受力增强,关系的处理能力也在提升。
阿华意识到家人和朋友的爱与陪伴,虽然有时他们因一些事情无法顾及自己的需要,但是现在自己的内心是安全的,相信他们始终陪伴在自己身边。
我肯定了阿华的变化,并赞赏阿华的正向思考和勇于改变,阿华表示虽然对即将分开有点担心,但现在的自己已经内化了我带给自己的安全感和力量感,相信自己可以去应对生活中的变化。
1个月后的回访显示,咨询的效果仍然持续,阿华自诉状态还不错,专心学业,和家人、室友和睦相处。

阿华也踊跃参与集体活动,各方面都基本保持良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