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阿昌是一名高三的男生,体型清瘦,戴眼镜,说话有礼貌,行为较为拘谨,感觉咨询动机强烈。

阿昌主诉:复习内容时发现看不懂,情绪焦虑、烦躁。近一周入睡困难,睡醒以后无法集中注意力。
他怀疑自身能力,感到更加无助和恐慌,产生退学想法,觉得换个环境情况就能改善。
阿昌父母了解情况后,主动预约咨询,希望从根源上解决情绪问题。
阿昌的父母在他小学一年级之前为企业员工,当时家庭经济状况中等。
阿昌自述,母亲严厉且挑剔,爱提反对意见,父亲慈爱、宽容、对他很支持。
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阿昌受到母亲严厉、苛刻、挑剔的对待,这让他形成了扭曲的想法。
他通过屈从、回避和过度补偿的方式较为顺利地应对了过往的问题。
近来,这些扭曲的想法被即将进行的测验所激活。
于是,阿昌开始用屈从的方式来应对,但被拒绝,这让他更加焦虑、烦躁,开始指责外界。
阿昌打算用回避的方式应对这一切,但他感到这会加剧其情绪困扰。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昌发现自己在日常和睡前常担忧学业、人际及工作等和未来相关的事情,遇事习惯向外求助,内心深处渴望“外界环境、外界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运行”,求助受阻时则更加无助。
阿昌意识到自己对自身要求高、对他人和环境期待高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阿昌当下面临的学业、入睡等问题,让他出现自责和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愤怒情绪。

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昌意识到这是“自己理想化的想法”,是对自我和母亲的苛责,也看到自己对母亲的依赖,从而对当前就读的学校更加接纳,愤怒情绪逐渐下降。
阿昌在人际交往层面,排斥绝大多数人,因为他认为身边的人大多没有思想,这也成为他觉得环境不适合的因素。
同时,在面对其他同学主动加联系方式时,担心关系从熟悉变到陌生,他宁愿一开始就不要联系。
在咨询中,通过场景重建干预,阿昌发现其他同学也是有想法的,只是和自己的想法不同。
我教会他人际交往技巧,他在生活中更加愿意和同学们接触,不再像以前那样去找他人的缺点,而是更多地发现他人的闪光点,提升了对人际交往的信心和愉悦度。
同时,这种正向的人际互动也成为他应对生活挑战的重要社会支持。
通过记忆重组干预,阿昌发展出更为现实的想法。
引导他反思周围状况和身边人的改变对个人的成功是否必要后,他意识到成功和改变的力量在自己身上。
阿昌意识到自己在不擅长的领域通过学习也是可以掌握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做得不够好的部分,但那并不意味着是失败的。
他对自己的情绪体验更加满意,展示出对自我和环境更高的适应能力,认为环境和同学有许多美好的一面,是之前的自己没关注到,从而更多地将改变的力量放在自己身上。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情绪方面,阿昌反馈更加正向平和。
人际关系方面,宿舍关系比较和谐,认识了一些新同学,扩大了人际交往圈。
应对方式方面,阿昌表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了毕业相关的准备,很有动力感,对自己的能力更加确信和满意。
从行为上看,阿昌刚开始习惯皱着眉头,端正地坐着,大量报告想法,面部表情较少变化,问及情绪体验时,他的回答少且浅,还常询问我的想法,表现得拘谨、焦虑。
随着咨询进程不断深入,阿昌的目光接触增多,表情更加放松自然,对情绪体验的表达更加丰富和流畅。

阿昌越来越主动,这反映出他不断增强的自信。他主动承担、敢于互动的模式,也被顺利地运用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