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二战十大最“烂”战斗机,各有各的烂法,反正都被人嫌弃

曾经以为凡是能够量产的飞机,必定在某些场合、某些地点有着特定的作用,总好过那些只有原型机或者停在纸面上的飞机,但后来随着

曾经以为凡是能够量产的飞机,必定在某些场合、某些地点有着特定的作用,总好过那些只有原型机或者停在纸面上的飞机,但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却发现,有的飞机虽然飞上了天也量产了甚至还取得了一些战绩,但还真不如停在纸面上——起码不会祸祸人。

从现实的角度去看,飞机害人不太可能是设计师的本意——当然更不会是飞机的错,毕竟它只是一些材料被人为堆积起来,但在像二战这样长时间高强度你死我活的惨烈对抗中,一些平时看起来没那么严重的问题,就有可能会被放大而成为难以容忍的甚至致命的缺陷。

既然大家都烂,那排名也就无所谓先后了。

F2A“水牛”

F2A是美国布鲁斯特航空公司在30年代后期研制的舰载战斗机,在竞标时击败了格鲁曼的F4F-2,是美国海军的第一款单翼舰载机,1939年服役。F2A没有飞行员装甲和自封油箱,只装了单级增压器,高空性能不佳,后期虽然发动机功率有所提高,但飞机的自重也增加,两相抵消,性能基本还在原地踏步。

美国参战时这种飞机已经落后,尤其是过重的机体使得它在与日本战斗机的对战中完全处于下风。驻东南亚的英国和荷兰的F2A只好拆除了大量部件、重机枪换成轻机枪,再把油和弹都只装一半,勉强凑合着能用。中途岛海战期间的1942年6月4日,美国海军陆战队VMF-221中队20架F2A出击、损失了13架,包括中队长在内的14名飞行员阵亡,还有4名负伤。

布鲁斯特公司的生产管理让美国海军大为光火,另一款轻型轰炸机SB2A“掠夺者”也被称为“经典的失败之作”。这家公司的工厂位于纽约闹市区,飞机的各个部件在一栋楼不同的楼层制造,然后组装在一起,然后拆开来运到其他地方,再组装起来进行测试,相当于每架飞机要制造两次,后来布鲁斯特公司授权生产了700多架F4U,也一样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最后没有一架被送到前线参战,公司也在1946年破产。

CR.42“法尔科”

CR.42由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研制,是一款采用敞开式驾驶舱的双翼战斗机,1939年5月开始装备意大利皇家空军,到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参加二战时有大约300架,这种飞机参加了多次战役,包括不列颠大空战,有意思的是,尽管当时双翼机已经明显落后,但CR.42却在与英国“飓风”、“喷火”的初期较量中大获成功。

这种短暂的成功实际来自于其他国家飞行员对这种飞机的不了解,CR.42的双翼结构使得翼载荷极低,因而拥有极佳的盘旋机动性,喷火这样的高速战斗机在盘旋格斗中完全占不到便宜,但落后就是落后,“喷火”的速度比CR.42高出将近160公里/小时,飞行员很快意识到完全可以凭借速度和俯冲性能的优势击败对手,CR.42的成功也就成了过眼云烟一去不返。

但比技术上落后更离奇的是,菲亚特实际上在1937年就生产了一款技术更先进、性能更好的单翼战斗机G.50,但意大利空军仍然迷一样大量装备落后的CR.42,甚至还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导致CR.42的产量达到1784架,远高于G.50的688架,这种舍先进而取落后的奇葩做法,不知道是不是意大利人一贯的风格。

拉格-3

拉格-3是苏联拉沃契金联合戈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共同设计的单座战斗机,由多个工厂生产,由于德国入侵造成生产混乱等原因,不同批次间质量差异很大,液压、供油、操纵连杆、发动机等部件问题不断,最要命的是操控性差,飞行中评价其反应迟钝,特别是很难从俯冲中拉起来。

拉格-3机体超重而动力不足,性能比不上德国的主力Me109F,也不如同是苏联的雅克-1,而雅克-1与拉格-3用的还是同一款发动机,即使拉沃契金在生产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大量改进仍然难以满足要求,甚至一度在斯大林面前失宠。但在德国入侵苏联时,拉格-3仍是苏联拥有的最好的战斗机之一,因此仍然生产了高达6500架,在卫国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后期拉沃契金和戈尔布诺夫对拉格-3的原始设计进行了彻底改进,用星型气冷发动机代替了直列液冷发动机,最终催生了拉-5,这是二战中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

C.714“旋风”

C.714是法国高德龙-雷诺公司在二战前为法国空军研制的一种轻型战斗机,这种飞机源自30年代中期一系列竞速运动飞机,因此速度较快,在仅使用450马力的发动机下达到了301英里/小时,但在其它方面一无是处,航程只有486英里,爬升到4000米需要9分半钟。

C.714于1940年1月开始交付给法国空军,试飞测试中就发现其设计存在严重缺陷:发动机严重限制了爬升率和机动性,而木质结构又使其无法安装更强劲的发动机,四挺机枪是用吊舱在两侧机翼下附加的,法国空军于当年5月份勒令C.714全部退役,这时候距离其投入使用刚刚过去一个星期。

由于法国沦陷太快,本来芬兰采购了80架,但实际只交付了6架。在法国战役最后几天里,一些逃亡到法国的波兰飞行员使用了C.714对德军作战,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于战事无关紧要,还有20来架被德军缴获。

CW-21“恶魔”

CW-21是柯蒂斯-莱特公司开发的一款轻型战斗机,以卡尔·W·斯科特的双座飞机Model19为原型改进,设计目标是具有尽可能高的爬升率,以便能够在最短的预警时攻击轰炸机编队,从设计的角度,它的确做到了,一度被称为“世界上爬升最快的战斗机”,但它的另一个设计目标,是如果遇到敌人的战斗机,不要进行缠斗并利用爬升率尽快逃走——这显然并不是使用者希望看到的。

CW-21总产量只有不到40架,只有两个用户:中国和荷兰,美国陆军航空队1架都没有采购。中国采购了三架完整的飞机,后来交给陈纳德的飞虎队,还没来得及等到参战,就在1941年底的一次训练飞行中三机俱毁,还折损了一名飞虎队员,另有27架用于组装的散件,但还没来得及装起来日军已经逼近,国军干脆把整个飞机厂都烧了。

荷兰订购的24架最后被交给了荷属东印度群岛——因为荷兰本土已经被德国占领了——面对的是日本海军零式或陆军一式战斗机,尽管爬升率高于这两种飞机,但CW-21仍然一败涂地,荷军指挥官给了一个评价:“它绝不是一架糟糕的飞机,只是在几乎所有重要的性能上都被对手超越了。”这批飞机在不到3个月的作战中全部损失殆尽,没有一架幸存下来。

He-162火蜥蜴

1944年夏天,面对击退大量盟军轰炸机的需要,希特勒要求开发一种“Volksjäger”(“人民战斗机”),最大的要求是尽量少使用金属材料、便于大量生产,只需要接受最低限度的训练,亨克尔的He-162大约三分之一的机身是由胶合板制成的,被认为是最容易生产的,因而被选中。

但该机存在严重缺陷。原型机由于结构薄弱和胶合板粘合不良导致机翼解体坠毁。飞机在俯仰和偏航时都不稳定,倒飞不能超过三秒钟,否则发动机就会停车,为了避免飞行员跳伞时被发动机撞到,而不得不在世界上首次装备了弹射座椅。

但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坚持要继续生产,后来装备了纳粹德国空军第一战斗机联队,为了挽救更多德国青少年的生命,指挥官赫伯特·伊勒菲尔德想了个损招:让所有新飞行员都不能通过体能测试。从1945年4月正式参战到5月5日停飞,这种飞机一共损失了13架,10名飞行员丧生,但只有2架是被盟军击落的,其余都是来自各种故障或过少的燃油量。不过战后盟军试飞认为He-162的飞行性能非常好,它的问题来自于仓促的生产过程。

B-25“洛克”

此B-25并非美国著名的轰炸机,而是英国布莱克本公司研制的一种双座单发“炮塔战斗机”,由同是布莱克本的“贼鸥”俯冲轰炸机改装而来,所有的武器装备都集成在一个动力炮塔上,该机空战性能极差,飞行员认为即使把“贼鸥”俯冲轰炸机当成战斗机也比它强。

由于附加的炮塔增加了额外的重量和阻力,“洛克”的最大平飞速度只能达到223英里/小时,爬升率每分钟450米,升限只有5500米,加装了浮筒的水上起降版最高时速甚至只有193英里/小时。“洛克”于1939年服役,到1943年退役时,唯一能够确认的空中胜利发生在1940年5月28日,一架皇家海军806航空中队的“洛克”从下方击落了一架Ju88轰炸机。

“洛克”在作战中发挥的作用不大,中队指挥官甚至称它们“总是碍事”,后来多部署到二线部队,从事海空救援和目标拖曳等任务,用于海空救援巡逻,搜寻海峡中沉船和坠毁飞机的幸存者,一些甚至被固定在地面上充当防空炮塔。

Ta-154“蚊”式

此“蚊”式也非著名的英国德·哈维兰“蚊”式,而是德国福克-伍尔夫公司于1942年开发的一种同样双引擎木制的多用途飞机,可以作为夜间战斗机使用,设计师是缔造了Fw190的库尔特·坦克,研制初衷的确是想复制英国“蚊”式的成功,德国有人将其称为“莫斯科”。

1943年7月1日,Ta154V1原型机由库尔特·坦克亲自驾驶进行了首飞,其中一架早期原型机参加了与He219和Ju388的对比试飞,结果击败了这两款竞争对手,但这次试飞被认为有幕后操纵:Ta-154没有任何武器装备,而另外两架则配备了全套武器和雷达。

在生产过程中,用于粘合Ta-154木制机身的特殊胶合剂的工厂被英国炸毁,替代的粘合剂对木结构有腐蚀性,导致几架Ta-154坠毁,最终Ta-154只生产了50架飞机后就被取消。德国空军曾计划将Ta-154改装成装满炸药的无人机,飞入盟军轰炸机编队中爆炸,但没有下文,Ta-154从来没有被用于实战。

Me210

梅塞施密特的Me10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高也是最成功的战斗机之一,Me262更是世界上首款量产并服役的喷气式战斗机,但同为梅塞施密特公司的Me210双发多用途战斗机却非常失败,几乎毁了梅塞施密特本人及其公司的声誉。

Me210设计目标是作为远程护航战斗机/轰炸机/侦察机,以取代早期的Me110,两名机组人员拥有无与伦比的观景视野,主要武器是二门20毫米航炮和二门7.92毫米机枪,机身两侧还各有一挺13毫米遥控机枪,机身内还有一个炸弹舱。Me210的纸面性能看起来非常诱人,在原型机还没有飞起来之前,德国空军就下了1000架的订单。

但飞行中的Me210极不稳定,在常规飞行中也有进入失速和螺旋的危险倾向,看似先进的武器系统也被证明不可靠,难以精确瞄准。最要命的是Me-210的实际性能甚至还不如原来的Me110,在生产了不到400架后不得不取消,回头重新生产Me110。

P-35

西韦尔斯基的P-35战斗机是美国西韦尔斯基飞机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末研制的一款战斗机,是美国陆军航空兵第一款采用全金属结构、可收放起落架和封闭式驾驶舱的单座战斗机,1936年击败寇蒂斯P-36获得陆军合同。

但与同时代的英国“喷火”和德国Me109不同,P-35在二战开始时已经落后,1938年美国陆航接收76架后没有继续订购,瑞典接收了60架改进过的P-35(EP-106)并编号为J-9,还有60架在二战开始后被美国没收并转给了陆航,编号为P-35A,其中有51架后来被派往菲律宾,这批飞机在抵达菲律宾时仍装在准备发往瑞典的箱子里,因此随机手册是瑞典语,仪表和工具设备也采用公制标准,发动机没有备用零件,另外弹药还供应不足。

P-35没有装甲防护和自封油箱,性能和武器装备都落后于同时代的日本战斗机,到1942年1月,只有5架P-35仍在使用,最后一架幸存的P-35A由一名菲律宾飞行员驾驶,在1942年5月3日被击落。西韦尔斯基后来被赶出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共和公司,P-35后来发展成为P-43,并最终成为P-47“雷电”。

本文列出的这十种飞机来自Robert Guttman的整理,墨林略有增删并重新配图。虽然Guttman本人看到这篇文章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还是要向他表示感谢。

翻到这里的都是真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动动小手分享出去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