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毛主席在菊香书屋审阅着正军级以上干部的任免名单。当他的目光停留在“张力雄”这个名字上时,他特意询问旁边的秘书,张力雄的安排情况如何。得知张尚未有明确职务,毛主席决定将他派往江西军区。为何毛主席会对他如此关心,最终他在江西军区又有怎样的表现?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张力雄
1913年张力雄出生于的福建省上杭县,一个贫苦的农家。他的童年是在艰辛的田间劳作中度过的,家境的贫寒使他早早地辍学,投身于家庭的农活中。他心中常常萦绕着一个疑问:为什么勤劳的农民们劳作终日却依旧贫困潦倒,而那些什么也不做的地主却能夜夜笙歌,享受丰盛的餐食?
这个疑惑驱使他四处探寻真相,直到他遇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士。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张力雄终于明白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农民的辛勤劳作仅仅是为了养肥了那些剥削他们的地主。
不甘于此种不公,张力雄在16岁那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他不仅积极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还努力动员周围的人一同加入这场抗争。两年后,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

毛主席
1932年张力雄从他位于福建的家乡加入了红军,随即被派往江西瑞金的红军学校接受训练。贫苦出身的他从未有过正式的学校教育机会,因此他珍视这次学习的机会,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执着。
在红军学校,张力雄接受了军事战术和政治理论的培训,还学习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如汉字和算术,这些都是他之前所未有的学习经历。他的努力和才能很快就得到了认可,1932年10月,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机枪连担任指导员。
张力雄报到当天,一位高级指挥官亲手将一支珍贵的左轮手枪交到他手中,严肃地告诉他这把枪是用红军战士的鲜血从敌人手中夺来的。这把枪寓意深重,是对他能力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未来表现的期待。

毛主席
张力雄在接过手枪时,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向指挥官庄严承诺,将为了革命的胜利而奋战,不负组织的厚望。在部队中,张力雄经常听到领导们传达毛主席的指示和战斗精神,他渴望有朝一日能亲眼见到伟大领袖的风采。
1934年当时张力雄正在闽西北前线作战,突然接到命令,代表自己的连队前往瑞金参加一个重要的政治会议。得知毛主席将出席会议,他激动得整夜未眠。在会议当天,张力雄一早便到达会场,希望能选一个好位置以便近距离观看毛主席,会场的座位早已按照军事等级划分好,作为一名普通的团级干部,张力雄只能坐在较为靠后的位置,那里只能隐约看到主席台上的身影。
不甘心就此错过观看毛主席的机会,张力雄心生一计,他决定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提前离开,站在会场大门外等候毛主席。计划成功,当毛主席步出会场时,张力雄迅速向前,用军礼表达他的敬意。

合照
毛主席好奇地询问他的名字和部队,得知他来自福建上杭的才溪乡后,亲切地评论:“哦,我知道才溪,那里的人民是模范的,你也应当成为一个模范兵哦。” 张力雄对此深受鼓舞,回答说:“毛主席,我一定会努力不负您和党的期望。”这次会议后,张力雄更是如虎添翼,在随后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很快就从一名普通指导员晋升为团政委,成为那个年代红军中年轻有为的代表。
在1935年,张力雄率领的红五军团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殊死搏斗,以掩护大批红军主力撤向安全区。战事激烈,导致张力雄的部队损失惨重。面对无法逆转的局势,他接到上级的撤离命令,不得不带领残部开始了长征的艰苦历程。
长征途中最为人所忌惮的是那看似平静的草地,实则是凶险的沼泽地带。张力雄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道:“这些草地只是名字听起来温和,实际上,脚下一踩,就是泥沼。不幸的战士一旦陷入,就难以自拔,最终在痛苦中窒息而亡。”更大的挑战是来自空中和地面的双重夹击,国民党军队利用优势武器无情打击红军。张力雄痛述道,“我们如同赤手空拳的猎物,处于绝对的劣势。”

合照
食物短缺成为了一个严峻问题。张力雄的部队经常是饿着肚子行军,甚至连草根都变成了难得的补给。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张力雄展现了领导者的风范,他第一个将自己的皮带切成小块分发给战士们。这条皮带是一位军团长的赠礼,尽管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张力雄在团长开玩笑询问时坚定地回答:“任何物品也比不上战士们的生命重要。”
长征途中张力雄遭遇了一次几乎致命的轰炸。在夹金山脚下,一枚敌机投下的炸弹几乎将他埋葬。半埋在泥土中,几乎失去意识的他被警卫员手挖出。意识恢复后,他首先关心的是战士们的安全,但得到的回答是沉重的损失。这一切让张力雄深感痛心,但也坚定了他继续战斗的决心。
为了生存,张力雄带领部队采取了各种策略,包括夜间偷袭、利用自然地形隐蔽行踪,甚至在绝境中,他能凭借极限的智慧找到突破口。这些策略在无数次面对困境时都显示了他的战术灵活性和果敢。通过无数的艰难险阻,张力雄最终带领着残存的战士们成功会师大部队。

合照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力雄在延安完成了进修学习后,被派往太岳独立大队担任政委,负责党的工作和士气的提升。1943年他与皮定均将军一起创立了太行军区第七分区。在他们的共同指挥下,该分区的部队一年内进行了300多次与日军的激烈战斗,包括智取林县县城的著名战役,展示了他们的战术智慧和战斗精神。
随后进入解放战争阶段,张力雄担任第三旅政委,而皮定均担任第一旅旅长。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皮定均带领的部队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围,成功从中原地区突围。这一战斗中,皮定均率领的七千余名官兵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数万大军,还实现了战略上的重要突破,为共产党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在评价这一突围战斗时特别提到:“皮有功,少晋中”,表彰了皮定均的卓越领导和张力雄的政治工作,这次评价不仅彰显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也强调了在艰难环境下确保部队士气和战斗力的重要性。此次战绩进一步增强了张力雄在军中的地位,并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定均
在1953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张力雄率领的第13军受命投入到大西北的环境治理与建设中。他们被派遣到干旱的戈壁滩上,面对的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张力雄不畏艰难带领官兵们亲手挖掘地下水井,并不断运送水源,成功在贫瘠的沙漠中开垦出一片绿洲。这一壮举不仅提高了部队的生存能力,还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生态,因此张力雄被誉为“治沙将军”。
在1955年的军衔授予仪式上,尽管有“红军不下校”的传统,张力雄只被授予了大校军衔。面对这一评定,他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大度,他谦虚地表示,许多同志已经牺牲,自己能活到那天并得到这样的认可,已感幸运。
张力雄的这种谦逊与奉献精神深受尊敬。1961年,他晋升为少将,并被调往云南昆明担任重要职务。在次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期间,张力雄奉命前往前线指挥作战。

毛主席
在那里他面对极端的高原环境和严峻的物资短缺,通过巧妙的战术安排和坚定的领导,带领部队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胜利,有效地守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这一经历深化了他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归队后张力雄着手推进部队的现代化改革,特别是在科技强军战略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强调利用先进的科技装备提升部队效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了创新。
在他的倡议下军区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小组,探索如何将新兴的计算机技术融入军事训练和指挥中,以提高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这一系列行动极大地推动了军区在技术和战术上的现代化进程。

张力雄
1967年,张力雄有幸再次被毛主席接见,这是对他长期服务和牺牲的肯定。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未能幸免于难,遭受了一系列的政治批斗,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深远。
直至1973年政局有所缓和,张力雄才得以返回北京,尽管回到了政治中心,却仍然处于被动等待的状态,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工作安排。在1975年夏季的一天,毛主席审查了由中央军委提交的高级军官任命名单。
当他的目光落在张力雄的名字上时,他特别关注并询问身旁的秘书:“张力雄同志的下一步安排如何?”秘书报告说张力雄刚刚从低谷中恢复过来,尚未有明确的新职位安排。毛主席立刻做出决定:“张力雄是一位可靠的老同志,将他安排到江西军区,让他继续发挥余热。”很快,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张力雄被任命为江西省军区的政委。

毛主席
张力雄到任后,迅速展现出强烈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的执行力。他担任了省军区党委书记,还成为了江西省委的常委,肩负起更多的政治责任。在他的领导下,江西省军区的各项建设迅速得到了加强,他特别重视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培养,确保了各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和执行力。
张力雄特别注重战备训练和民兵预备役的建设,推动了一系列创新训练方法的实施,包括实战模拟和应急反应演练,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实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他还倡导军民融合,强化了军区与地方政府在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深度融合。张力雄的工作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评价,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毛主席的信任,巩固了江西省军区的战斗力,还促进了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