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楼市

刚看到一个分析,说之前房价暴涨,主要是80后这波人口出生高峰到了要买房的时间了。

刚看到一个分析,说之前房价暴涨,主要是80后这波人口出生高峰到了要买房的时间了。

刚看到一个分析,说之前房价暴涨,主要是80后这波人口出生高峰到了要买房的时间了。然后下一次房价上涨可能要等到15后这波人口高峰到了30岁买房的时候,也就是2045年。​​​
和从事房产中介的朋友聊了一晚上,他告诉我一个让人震撼的消息:楼市的风向变了,有些

和从事房产中介的朋友聊了一晚上,他告诉我一个让人震撼的消息:楼市的风向变了,有些

和从事房产中介的朋友聊了一晚上,他告诉我一个让人震撼的消息:楼市的风向变了,有些人该醒醒了,不能再用过去的观念看待现在的楼市。但更让我睡不着的是另一个问题——你发现没?现在回老家走高速路,两边全是密密麻麻的楼盘,以前金灿灿的稻田都找不着了。我们县城去年刚在城郊推平了三百亩高产田,现在全立着二十多层的水泥盒子,晚上亮灯的窗户十个指头数得过来。前些天看数据说全国耕地面积连续三年减少,可咱们人口还在涨啊!粮食安全这盘棋,总不能光靠进口下吧?现在村里老人都说,以前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现在倒好,家家户户攥着两三本房产证,可超市米面油哪天要断货,这些红本本能当饭吃么?
如果农村有套这样的房,你还会挤破头去城市买房吗?

如果农村有套这样的房,你还会挤破头去城市买房吗?

如果农村有套这样的房,你还会挤破头去城市买房吗?
如今很多人掉进了同一个坑里,就是废弃自己老宅,背着一身房贷,挤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地

如今很多人掉进了同一个坑里,就是废弃自己老宅,背着一身房贷,挤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地

如今很多人掉进了同一个坑里,就是废弃自己老宅,背着一身房贷,挤到了不属于自己的地方💔
高房价对社会的危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说明了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

高房价对社会的危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说明了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

高房价对社会的危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说明了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高房价不是经济的支柱产业,高房价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副作用的。首先,房价高,买的人越来越少,那么,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也会越来越少,会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对经济发展是有副作用的。其次,高房价,买房的人会越来越少,贷款买房的人会更少,这会影响银行的收入。银行放贷会越来越难,这样会影响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再次,房价越来越高,买的人会越来越少,那么,开发商的资金回笼速度会越来越慢,开发商暴雷的风险越来越高,开发商烂尾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房价过高,那么,房子的流动性会越来越低,牵扯到房子的相关产业链的企业会倒闭关门,那么就要很多人会失业,没有生活来源,很难形成内循环,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副作用的。房价应该调整到合理的范围之内,使老百姓买得起,这样房子的流动性会增加,房子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就会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个闭环的大市场,促进消费,也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房价##房地产现状洞察#
李隼是真的没有那种成功了,要在一线城市买房定居,帮衬后代的想法呢。不少老一辈的人

李隼是真的没有那种成功了,要在一线城市买房定居,帮衬后代的想法呢。不少老一辈的人

李隼是真的没有那种成功了,要在一线城市买房定居,帮衬后代的想法呢。不少老一辈的人,如果自己成功了,收入高了,多半选择定居北京,或者上海,然后在北京上海买房子,让后代在那里定居以及发展。但是作为国乒曾经厉害的选手,李隼给人的感觉是很出名,应该也很有钱,现在依然不是定居北京,而是天津。所以女儿出嫁的时候,李隼不实在北京宴请宾客,而是在天津。在天津的时候,李隼给人的印象是很如鱼得水,毕竟这里是自己的家乡。李隼的女儿虽然父亲出名,父亲的徒弟张怡宁,王楠等嫁入豪门,自己依然还是很低调的。由此可见,不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加入高竞争的社会,然后不断打拼的。
2010年夏天,我们家甚至没有一张床。2009年,我们用11万元的首付买

2010年夏天,我们家甚至没有一张床。2009年,我们用11万元的首付买

2010年夏天,我们家甚至没有一张床。2009年,我们用11万元的首付买了一套房子,那年孩子也出生了,住院费全靠我婆婆支付。我和丈夫的经济状况非常窘迫,他死活不肯向家里伸手,最后只能用医保卡取了几百块钱,才勉强付清了房屋简单装修的尾款。于是,我们一家三口在硬邦邦的地板上睡了一整年。最底层是薄薄的泡沫塑料垫,中间是我和丈夫,盖着我大学时期的旧棉被,上面那张凉席,是我在夜市35块钱淘来的样品。那凉席经历了风吹日晒,我费了好大劲才说服老板卖给我。扛回家清洗后,我发现它有个致命的缺点——夹肉,特别是容易夹到我儿子嫩嫩的小腿。既已买下,总不能扔掉,睡觉时我只能再给他铺一层柔软的小棉布。那条粉红色的旧毛巾被,是婆婆家淘汰下来的,说白了,是人家嫌弃旧了,才让我带回来的。2010年,我丈夫月收入3000元,其中1700元要还房贷。我们一家三口每月只有1300元生活费,我还要想方设法攒钱买床!带孩子没法出去工作,我只能在家通过网络接一些杂志和广告的撰写工作,来者不拒。写文章每千字50元,写完后被退稿是常有的事,一次次修改,才能在杂志上发表。那些500字以内的软文,每篇才1元,虽然收入微薄,但只要肯写,每天赚点菜钱还是没问题的。靠着这种廉价的写作,我一点点攒钱,最终买了一张1800元的样品处理床、300元的清仓茶几和2000元的样品沙发。就连晾水壶,我都舍不得买玻璃的,只买便宜5元的塑料的,能省一点是一点。廉价商店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没钱买窗帘,我就买几块钱的桌布,用胶带粘在卧室窗户上,能遮光就行。大学同学来家里做客,为了避免尴尬,我编了个借口说孩子小,新家具的甲醛超标,所以没买。她当然不会相信,临走时,她偷偷塞了200元给我,藏在我儿子玩具车底下。我们那时哪来的韧劲儿,硬是不向父母伸手要钱。实在撑不下去的时候,我丈夫向堂哥借了5000元,堂哥只给了他2000元,说是不用还了。当时堂哥自己也在准备买房,经济并不宽裕。其实,堂哥最了解我们的情况,知道我们不会真的落魄到无以为继,因为还有公婆在背后支持。所以,他只给了2000元,算是给足了我丈夫面子。生活越窘迫,我丈夫越努力赚钱,经常熬夜,盘腿坐在凉席上,凝视着窗外的月亮,思考着如何从客户那里赚到第一桶金。人只要抓住一个机会,就能翻身。现在,我看到网上一些文章,说婆婆每个月给儿媳几千元生活费,我只能一笑置之。有人可能会说:儿子挣得少,给点怎么了?我们有这个条件!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今天还教育儿子:考不上高中就去读中专,毕业后要靠自己养活自己,18岁以后不读书了,我和你爸也不会再给你零花钱了。他知道我言出必行。他爷爷奶奶从没给他一分钱零花钱,我妈给过两次,我也都退回去了。所以,在我家,他想“躺平”也不容易。男孩儿得吃点苦,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我一直没告诉他家里的真实情况,比如他有一张定期存款的学业基金存折,还有一些金条、股票和其他投资。这些除非必要,否则不会动用。很多人觉得我固执,为什么要在资质平平的孩子身上投入那么多钱,为成绩焦虑,不是白费吗?或许,这是我欠他的。钱花了,我才安心。作为母亲,我希望他能堂堂正正地走正道,虽然这条路最难走,但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能力有限,那就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虽然辛苦,但人生总得有人去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今天陪川渝朋友去看了一套二手房,她哪哪都满意,正准备交定金的时候,我给她看了这张

今天陪川渝朋友去看了一套二手房,她哪哪都满意,正准备交定金的时候,我给她看了这张

今天陪川渝朋友去看了一套二手房,她哪哪都满意,正准备交定金的时候,我给她看了这张照片,她立马就反悔了她拽着我胳膊直摇头说幸亏你眼尖啊不然这玻璃擦起来真要命了!原来卧室外墙上密密麻麻全是空调外机的散热口,隔壁楼的热风全往这边怼夏天一开窗就跟蒸笼似的,冬天冷风还呼呼往里灌这哪是卧室啊整个一温度调节器朋友掰着指头算账说空调外机对着吹电费得翻倍吧?窗帘估计半年就被吹褪色了,最绝的是她脑补了一下画面:晾个衣服都能被吹成风筝,这房子再便宜也不敢要啊!

土地储备就是一个大坑,曾经很多房地产企业引以为傲的土地储备价值多少钱,现在却成了

土地储备就是一个大坑,曾经很多房地产企业引以为傲的土地储备价值多少钱,现在却成了企业的催命符。很简单,那就是房价大幅下跌,土地储备减值,而房地产企业却不对土地储备作出减值处理,2021年拍的地10亿元,到现在建成房子可能都卖不了10亿,可不是妥妥大坑吗。大部分房地产企业都是被巨量的土地储备给拖垮了,我们看一看房地产行业巨头巅峰时期土地储备价值。万科土地储备最多的时候就是2021年第三季度,当时土地储备价值1.113万亿人民币。碧桂园最巅峰时期也是2021年,土地储备价值高达1.1万亿元。这么高的土地储备价值,在房价上涨时,就是企业大幅赚钱的大好时机,只要土地出让金上涨10%,这些房地产巨头就可以躺赚千亿。可惜2021年是国内房地产的巅峰,之后房价一直在下跌,土地储备价值也在大幅下跌,这些房地产企业还想通过惜售来维持房地产的价格,政府部门也在稳房价,没想到越稳房价,销量越低,销量越低,倒逼房地产公司降价销售。截止目前万科和碧桂园,还有5000亿左右的土地储备存货,2021年至2025年,4年的周期也就开发了6000亿左右的土地储备。按照现在万科和碧桂园的销售情况,万科和碧桂园要想把土地储备全部开发完并且卖出去,万科最少需要8年以上的时间,而碧桂园估计几十年时间都不够用。
专家说,房价下跌对穷人影响最大!!因为穷人要么是财富全部在房子上;一旦下跌,

专家说,房价下跌对穷人影响最大!!因为穷人要么是财富全部在房子上;一旦下跌,

专家说,房价下跌对穷人影响最大!!因为穷人要么是财富全部在房子上;一旦下跌,财富大幅缩水,一夜回到解放前;当然,如果穷人没有房子,那么,他们可能永远也买不起房子了;因为房地产是经济的最大支柱,一旦房地产不行了,经济必然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不行老人,收入下降,穷人失业,更加买不起房子。而富人呢,他们之前已经有房子,可能还有很多套;但富人的资产,不仅仅是房子,房价大跌,对他们的影响很小。最多以后富人不投资房产就是了,对他们的的影响是很小的。你觉得呢,有道理吗?
房地产,以前的逻辑是贷款多不怕,只要房价涨,需要急用钱,房子一卖,贷款还清。现在

房地产,以前的逻辑是贷款多不怕,只要房价涨,需要急用钱,房子一卖,贷款还清。现在

房地产,以前的逻辑是贷款多不怕,只要房价涨,需要急用钱,房子一卖,贷款还清。现在这个逻辑不行了,有幸运儿逃顶,就有普罗大众接盘,最终整体还是受伤。那消费怎么起得了?​​​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买房,选择住酒店?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买房,选择住酒店?

为什么很多有钱人不买房,选择住酒店?

红六月,房价好像等不及了!观望的购房者会再次踏空?大家去自己的城市留意下,目

红六月,房价好像等不及了!观望的购房者会再次踏空?大家去自己的城市留意下,目前的房产市场是冰火两重天,新房好卖,二手房特别难卖,改善户型,好地段好配套的新房好卖,其他新房也滞销。归根结底是房子慢慢回归居住属性了,大家买房大概率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家人有更好的居住体验,能升值最好,不能升值也无所谓,自己住了。二手房特别卖难卖就是大家不再仅仅只是买个窝了,目前几乎都不缺房子了,只是缺好房子。市区的老破小特别多,你们自己骑车看看,密密麻麻的房子,我们缺房子吗?不过是好房子,过去盲目的扩张,只要是房子就不怕卖不掉,各种奇葩户型都有人买,而且房子越做越高,几十层都有了,现在开始被反噬了。大家发现自己买的房子住的并不舒适,只要你的经济条件好点儿,你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换房子,所以新房的销量永远有,就像家电、汽车一样,不是因为大家没有家电、汽车了,而是要更新了。无论就是房产的更新时间慢点儿,不过也会更新,20年前的房子,明显与目前新建的房子,未来的房子差距很明显了,一輌20年的二手车是便宜,改装后也跟新的一样,但是无论怎么改装都没有新车好了……
二十年后,车贷房贷都还清了,回头一看房价暴跌,车当废铁卖了,人也接近报废了,仔细

二十年后,车贷房贷都还清了,回头一看房价暴跌,车当废铁卖了,人也接近报废了,仔细

二十年后,车贷房贷都还清了,回头一看房价暴跌,车当废铁卖了,人也接近报废了,仔细想想你这一辈子省吃俭用是活了个啥?
早上路过某前知名开发商的楼盘,突然想起朋友推荐的一篇文章,文章说这个公司的人经常

早上路过某前知名开发商的楼盘,突然想起朋友推荐的一篇文章,文章说这个公司的人经常

早上路过某前知名开发商的楼盘,突然想起朋友推荐的一篇文章,文章说这个公司的人经常用的几句话。第一句是“深表惭愧”,一般是做检讨时用的。工作没有做好,所以对许某某检讨时说自己“深表惭愧”。第二句是“妥否,请批示”,一般是打报告请示工作时用的。我想到了奴才相。第三句是“拟同意”,一般是高级别领导批阅下级的请示时用的。朋友用戏虐的口吻和我说这些时,我沉默不语。这个公司的倒台让多少无辜的人失去了工作啊。
为啥说房地产重要关键要看年份中隐藏的特殊性今明两年究竟有啥新变化说到底20

为啥说房地产重要关键要看年份中隐藏的特殊性今明两年究竟有啥新变化说到底20

为啥说房地产重要关键要看年份中隐藏的特殊性今明两年究竟有啥新变化说到底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2026年又是十五五开局之年这两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房地产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要落实而且这两年必然会有大动作城市更新行动只是一个引子各个城市必然会有推进落实的实际行动城中村老旧危房还有老旧街区厂区尤其是优先落实专项资金的20城将率先迎来大的变化这些将为其他更多城市带个好头下一阶段将是覆盖更多城市的大更新大改造我们应该做好迎接新浪潮的准备
其实我是非常看好房地产的可要是我说房价下跌指不定会有多少人支持我可我偏

其实我是非常看好房地产的可要是我说房价下跌指不定会有多少人支持我可我偏

其实我是非常看好房地产的可要是我说房价下跌指不定会有多少人支持我可我偏偏要想方设法找依据说房地产止跌回稳有城市已上涨有很多人是不了解多是随声附和二手房当前正式打开了下跌通道以价换量正在蔓延而新房上涨的城市为数不多谁敢说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房价不是上涨的要能看得懂政策了解和掌握房地产大势对形势作出客观正确的分析评价确保不要自己跑偏了更不能把众人带偏了趋势分析得正确到位会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和鼓励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
城里人不买房,开发商又开始打农民的主意了。“不白忙,小麦换房”,口号喊的挺响。

城里人不买房,开发商又开始打农民的主意了。“不白忙,小麦换房”,口号喊的挺响。

城里人不买房,开发商又开始打农民的主意了。“不白忙,小麦换房”,口号喊的挺响。如果你真这么好心,你直接把房子打五折卖给农民不就完了?
房地产未来的大趋势是什么?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逐年走低,直接影响房地产,三、四线

房地产未来的大趋势是什么?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逐年走低,直接影响房地产,三、四线

房地产未来的大趋势是什么?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逐年走低,直接影响房地产,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已经‘夕阳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果想让房地产再充满活力健康的热火起来,只有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合村并镇的步伐快速进行。近几年,人们对房子的关注度已趋于冷淡,除了刚需非买不可,若再拿房子说事,已经不是炫耀的资本了。再过十年许多房子将成为一种摆设!
以后买房可能会“买得起,住不起”,3项成本难以负担来源:楼市新观为啥这两年保

以后买房可能会“买得起,住不起”,3项成本难以负担来源:楼市新观为啥这两年保

以后买房可能会“买得起,住不起”,3项成本难以负担来源:楼市新观为啥这两年保障房的话题突然又火起来了?其实这个事儿从2021年下半年就开始布局了,只不过最近楼市又降温,房价阴跌不止,大家神经都绷得紧紧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就拿深圳最近的保障房新政来说,不少房东直接慌了神,这让我想起前两年房屋养老金政策刚出台时的情景——明明只是大修基金的补充,却吓得整个市场风声鹤唳。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当楼市热度降到冰点,任何利空都会被无限放大。就像郑州的老破小,三环内地铁口的房子都跌到2000-3000元/㎡了,而当地配售房价格还维持在6000元左右。要知道郑州可是GDP破万亿的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1300万,每年还有10万人口流入,就这样的城市核心区房价都崩成这样,其他城市可想而知。更关键的是,保障房和老破小的目标客群高度重叠。根据住建部数据,2022年全国保障房存量仅占住房总量的5%,但需求缺口高达1407万套。这意味着未来保障房供应量越大,对刚需市场的挤压就越明显。就拿深圳来说,2024年新增了4.85万套配租型保障房,租金只有市场价的一半左右,这种价格优势直接分流了大量购房需求。郑州的案例特别有代表性。作为河南1亿人口的省会,按理说楼市基本面不差,但老破小价格却跌得六亲不认。我有个读者在金水区有套60㎡的老房子,2020年挂牌80万没人接,现在降到35万还是无人问津。更讽刺的是,郑州配售房价格是按新房价格的60%来定的,而新房均价在1.2-1.7万/㎡,导致配售房价格反而比老破小高出一倍。这种倒挂现象背后有两个推手:一是人口结构变化,郑州虽然人口总量大,但老龄化率已达18.7%,年轻人口更倾向于购买新房;二是养房成本激增,这些老小区物业费虽然只有0.5元/㎡,但管线老化、电梯维修等问题频发,业主每年自掏腰包的维修费都得上万。未来买房可能会出现"买得起住不起"的尴尬局面。我总结了大城市房产的三大成本陷阱:1.物业费的"温水煮青蛙"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一二线城市普通住宅物业费均价已达2.5-3元/㎡,较2000年增长了250%-300%。就拿上海来说,2010年普通住宅物业费约1.8元,2024年涨到2.8元,年均增长5%。更要命的是,物业费只涨不跌,即便经济下行,物业公司也会通过增加服务项目变相涨价。2.房屋养老金的"隐形账单"很多人对房屋养老金存在误解,以为只是大修基金的补充。实际上,根据住建部试点方案,房屋养老金由个人账户(业主缴纳)和公共账户(政府筹集)组成,未来危房改造、外立面维修等都要从这里支出。以北京某老小区为例,一套80㎡的房子每年需缴纳养老金约1200元,30年就是3.6万,这还不包括个人账户部分。3.房地产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试点方案还未完全落地,但2025年最新政策已明确首套房免征,二套房税率0.3%-0.8%。以深圳一套500万的二套房为例,每年需缴税4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白领半年的工资。更关键的是,房地产税将取代部分土地财政,未来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都要靠它支撑,这意味着税收只会越来越高。很多人羡慕国外的"1美元买房",但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成本黑洞。我有个朋友在底特律买了套1美元的房子,结果每年房产税就要交8000美元,加上物业费和维修费,5年下来总支出超过10万美元。这种"买得起养不起"的现象,正在国内一线城市悄然上演。就像深圳的保障房,虽然租金便宜,但申请条件严格,而且未来可能面临产权限制。更重要的是,保障房的大规模建设会进一步稀释商品房价值,尤其是老破小这类资产。根据南方都市报数据,2024年深圳保租房平均租金36.18元/㎡,而周边商品房租金普遍在60元以上,这种价差会持续挤压二手房市场。现在的楼市已经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房价普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就像股市一样,未来只有少数优质资产能跑赢通胀。我给大家三个建议:远离老破小:尤其是房龄超过20年、无学区加持的房子,郑州的今天可能就是其他城市的明天。关注保障房政策:如果符合条件,申请保障房能大幅降低居住成本,但要注意产权和交易限制。预留养房基金:按照房价的1%每年计提物业费、养老金和潜在税费,避免陷入"买得起住不起"的困境。最后我想说,房地产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楼市回归理性的必经之路。未来买房不仅要算首付和月供,更要算30年的持有成本。那些只盯着房价涨跌的投资者,很可能会在养房成本的"暗流"中翻船。就像巴菲特说的:"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在楼市这场马拉松中,笑到最后的一定是那些提前布局、理性规划的人。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