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2年,何香凝临终恳求不火化遗体,周总理含泪答应:不烧,不烧

以前,皇上为了死后还能保住权力和地位,会在坟墓里放好多值钱的东西当陪葬。可老百姓呢,啥也不求,就觉得“人从土里来,死后也

以前,皇上为了死后还能保住权力和地位,会在坟墓里放好多值钱的东西当陪葬。可老百姓呢,啥也不求,就觉得“人从土里来,死后也得回土里”,这样的丧葬规矩,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就不兴了。

1956年春天4月份,毛主席、周总理还有其他党中央的大领导们,率先在“推广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字。打那以后,火葬这个制度就在咱们国家的各个地方慢慢实行开了。

但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推进丧葬制度改革时,各地进展都非常缓慢。

特别是在那些远离城市的山区和乡村,很多人还是选择传统的土葬方式。就连党内,也有好些老一辈的革命家,他们依然坚持采用土葬。

比如说,咱们中国的老一辈领导人里头的核心人物任弼时,还有那位开国上将许世友,因为他们都有着特别大的贡献,所以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批准了他们采用土葬的方式。

1972年的时候,何香凝女士在临终前有个心愿,她希望老朋友周总理能答应让她进行土葬,最后这个愿望也实现了。

那么,咱们来说说何香凝这位女士,她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呢?她和周恩来总理是怎么认识的?为啥周总理一边在改革丧葬制度,另一边却好像给她“开了小灶”呢?

【桀骜不驯女豪杰,风风火火干革命】

光绪四年那会儿,何香凝降生在香港一个有钱商人家里。她家里兄弟姐妹加起来有11个,但男孩子就只有3个。因为这,家里人老觉得何家的人手不够多,以后能撑起何家这份家业的孩子怕是没几个。

长大成人后的何香凝对此非常不满地说:“女孩也能接下家里的生意,同样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婆婆一听,连忙冲上前去,一把捂住她的嘴巴,生怕她那张“没遮拦”的嘴,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来,让外人听了笑话,给家族丢脸。

要说生在晚清时候的那些大小姐啊,不管家里是穷是富,都得守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就是“女子得讲究三从四德”。

何香凝7岁那年,老爸在家里给哥哥们弄了个小学堂,还请了个教古代文化的老师。她闹着也要一块儿学,可老爸硬是把她拽进了房间,不让她去。

老爸一句话,把何香凝说得愣住了:“闺女家还读啥书啊,女人嘛,没才华才是福气,你可别耽误了你哥哥们的学习。”打那以后,何香凝就悄悄地学认字读书,遇到不懂的,就去找哥哥帮忙解答。

有一天早上,何香凝正睡得香甜,半梦半醒间,瞅见母亲手里拿着块白布,正要给她的脚缠上,这一下子可把她吓坏了,猛地一下就从床上蹦了起来。

因为力气小,拧不过老妈,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的脚趾头,被白布条牢牢绑在她的手里。

那天晚上,她心里乱得慌,坐立不安,为了能让自己的脚自由点,只能趁着夜深人静,悄悄拿起剪刀,把绑在脚上的白布条给剪了。

没想到,第二天我妈看到后,直接给我绑得更结实了…

后来,何香凝和她妈妈就像玩起了游戏,一个拼命缠,一个使劲拆,一个追着跑,一个躲着闪。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几十次,何香凝的妈妈终于“认输”了,也彻底打消了要把何香凝培养成淑女的念头。

成年之后,何香凝就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大脚姑娘”。她爸妈既看不惯她那不受拘束的样子,又愁她在香港找不着婆家。

“就像尖屁股能稳稳坐在石臼里一样”,总能找到合适的配对。在过去,那些被认为大脚不讨喜的女性,也能遇上喜欢她们这种“类型”的人。

廖仲恺先生在香港皇仁书院那会儿,整天嚷嚷着,要找没缠足的女子当老婆!这事儿把何父给乐坏了。

他急忙找人去廖家提亲,使劲夸自家的“大脚丫子闺女”,还生怕媒人说不到位,廖仲恺会反悔不答应。

真没想到,他们俩特别合得来,整天形影不离,还因为觉得认识得太晚而感叹:“刚认识你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老朋友重逢一样。”

1897年,何香凝和廖仲恺结为夫妻,住进了叫“双清楼”的地方。从那以后,他们俩就一起写字画画、弹琴下棋,日子过得简单却很开心,每天都是粗茶淡饭,但身边总有对方陪伴。

1903年那会儿,廖仲恺拉着何香凝去了日本学习。到了东京,他俩碰到了孙中山,这家伙可是“兴中会”的头儿,一门心思要推翻那君主专制政府。廖仲恺和何香凝一看,觉得这哥们儿挺对路,立马就决定跟着孙中山一起搞革命了。

1905年那会儿,何香凝和廖仲恺跟着孙中山先生一块搞了个“中国同盟会”。这可是清朝末年,咱们国家老百姓自己弄起来的头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

从时间脉络上讲,那时候中共后来的许多领导都还小着呢,还没走上革命这条路,成为历史的主角。

何香凝和廖仲恺这对夫妻,早就一块儿创建了反对清朝的革命党派,率先发起了要推翻老规矩的行动。

那时候,孙中山先生让何香凝夫妇留在了日本。他们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多多召集那些有志向的人,另一个是给海外的侨胞团体写信。信里主要是跟他们说,同盟会要推翻“帝制”,这事儿有多重要,多必要。

何香凝夫妇在国外卖力宣传,结果海外华侨都很给力,纷纷捐钱支持。还有不少人,不嫌路远,特地从国外赶回来,要加入起义军。

孙中山先生在国内领导的起义队伍,他们高举的旗帜和标志,其实都是由何香凝女士在日本一手设计制作的。

1912年,何香凝和廖仲恺回到中国,协助孙中山先生赢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胜利后,他们再次前往日本,与孙中山联手创建了“中华革命党”。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消灭军阀割据,最终成立一个民主且统一的国民政府。

1917年时候,俄国的十月革命大事发生了,新思想就传到了咱们中国。何香凝很上心,她大力鼓动国内外的同胞们,要学习俄国的工人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块儿跟军阀对着干。她老公廖仲恺也没落下,跟着就开始支持学生们搞运动。

那时候,周总理受了何香凝夫妇的启发,从日本学成归来,立马就挑头搞起了天津的学生运动。与此同时呢,毛主席也在革命的大风大浪里,受到鼓舞,在湖南弄了个“新民学会”。

要讲何香凝与廖仲恺,他们可是中国革命的老一辈英雄。而说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则是后来在中国革命中崭露头角的杰出领袖。

那么,这些年龄相差几十岁的革命先辈们,到底是怎么聚到一块儿的?他们又是怎么在新中国成立后,还一直保持着那份深厚的友情的呢?

【昔日旧情难忘却,建国之后续前缘】

何香凝和廖仲恺夫妇,还有周总理,他们之间的深厚关系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在那之前,何香凝和廖仲恺已经是很多年轻革命者和海外华人心里的大英雄了,他们为改变国家命运而努力,赢得了大家的敬仰。

1924年1月份,何香凝和她老公一起帮孙中山先生成功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大会,会上还定下了国民党以后要做的大事,就是“和俄国联手、和共产党合作,还要帮忙农民和工人”。

在会上,何香凝当选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里管妇女的部长,而廖仲恺呢,他成了中央执行委员,还兼着工人部的部长,接着就开始忙活着准备建黄埔军校的事儿了。

那年六月,黄埔军校正式落成,廖仲恺挑起了黄埔军校党代表的大梁,同时还兼任“青年军人社”的头儿。周总理呢,他则是黄埔军校政治部的掌门人。他们俩,一个是上司,一个是下属,配合得挺默契。

从那时候开始,周总理就有了很多机会常常和廖仲恺、何香凝两口子打交道。而且啊,他的妻子邓颖超跟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同岁,这样一来,两家人的关系就更加亲近了。

那时候,何香凝的女儿会亲切地称呼周总理为“周哥哥”,反过来,邓颖超也是直接管何香凝女士叫“何妈妈”。

1925年8月20号那天,廖仲恺遭了暗杀,周总理急得不得了,立马就奔医院去了。到医院后,他忙着探望廖仲恺,同时还忙着查凶手的事儿,过程中自己也是险象环生,差点儿把小命给搭进去。

廖仲恺走后,国民党左派变得没了主心骨,蒋介石开始对他们施压。1927年,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决定离开国民党。隔年,也就是1928年,何香凝女士也选择辞职,过上了隐居生活。

何香凝女士因为坚信正义,所以鼓励儿子廖承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党中央安排廖承志前往苏联、德国还有荷兰这些国家,目的是去团结全球的工人阶级。

1936年那会儿,廖承志跟着中央红军一路往北走。他因为看不惯张国焘那独断专行的做派,心里头很不乐意。结果,他就被开除了党籍,还得戴着手铐继续赶路。

了解到廖承志的情况后,周总理心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为了把廖承志救出来,周总理只好在大家面前,故意演了一出自我牺牲的戏码。

在九月份的某个夜晚,周总理把廖承志召到了司令部。他当着红四军高层领导的面,严肃地要求廖承志承认错误。

一开始,廖承志压根没觉得自己做错了啥,但当他远远瞅见朱老总给他比划了个动作,他马上就换了口径:“我认错了。”

“搞错了要不要纠正?”周恩来同志声音坚定有力,把廖承志吓得一激灵,他连忙回答:“得改!”

看到周总理一点都没打算偏袒,廖承志也挺爽快地认了错,张国焘心里头一乐,立马就把要枪毙的命令给撤了。

为了改善上下级间的和谐氛围,周总理巧妙地安排了廖承志与军长同桌用餐,以此促进双方的理解与交流。然而,为了确保公正无私的形象,避免落下偏袒之嫌,他选择在一个夜晚对廖承志的近况保持“低调”,并未直接介入或表现过分的关心,以此展现其处理问题的周密与公正。

事情结束后,廖承志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周总理呢,因为他冒险去救廖承志,不得已跟张国焘说了好多不是心里话,现在感觉全身不对劲。

1936年那会儿,红军成功走到了延安。周总理心里惦记着远在上海的何香凝,就专门安排人从延安带了个口信过去,告诉她大家都挺好的。

抗战一打响,何香凝立马去了香港,开始大力宣扬抗日。那时候,她还通过卖画来筹钱,给抗日根据地搞来了好多医疗用品。

战争一完事儿,何香凝就站出来力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她在香港搞起了“反蒋”的事儿,还跟国内外的同胞们说,她认可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何香凝和她闺女回到了北京,周总理还有邓颖超亲自来迎接她们,几位老朋友终于在北京再次碰面了。

那年6月份,何香凝女士成了全国妇联的名誉头儿,还当上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员。她特别上心妇女儿童的权益问题,到处奔波帮忙。同时,她还努力让海外的华人回国投资,跟周总理一起出谋划策,帮忙制定关于侨务的政策方向等等。

听说周总理和邓颖超夫妻俩的25周年结婚纪念日快到了,73岁的何香凝老人专门画了一幅“梅花松柏图”送给他们,当作是祝贺的礼物。

那天,周总理竟然在何香凝女士的画作上留下了墨宝,他心里想着,得让这份充满革命情感的美好情谊,一直传下去,让后人都能知道。

1961年的时候,党中央为了给那些老一辈的政协委员庆祝生日,特地办了个大聚会,何香凝也被请去了。当她远远瞅见周总理大步流星地朝她这边过来,心里头一激动,手里的拐杖都扔地上了。

周总理一看这情形,立马行动起来,没给何香凝一点时间缓冲,他就弯下腰,把拐杖捡了起来,然后直接塞到了何香凝的手里。

很明显,周总理对老革命家的敬仰和爱护是真心实意的,而且体现在方方面面。

1970年的时候,93岁高龄的何香凝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结果得了肺炎,住进了医院。周总理特别忙,但还是专门抽空去医院看她,陪在她身边。他还反复跟医生说,要想尽一切办法给老人治病。就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下,何香凝老人才算是逃过了一劫...

【末庙之年求全身,总理含泪促团圆】

1971年的时候,何香凝已经在医院躺了有一年多,她突然觉得自己可能“快不行了”。周总理一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又赶到医院去看望她。

由于担心以后再也没机会见到周总理,也没机会说出自己的心愿,何香凝只能紧紧抓着总理的手,声音颤抖地说:“总理啊,我百年之后不想被火化,希望能回南京,和廖仲恺葬在一块,您看行不?”

何香凝讲完之后,旁边的宋庆龄女士脸色有点凝重。说实话,火葬这事儿可是党中央领导们一块儿拍板定下的,周总理也是大力支持的。何香凝这时候提自己的身后事,感觉就像是“给人添堵”似的。

大家心里都挺替周总理犯难的,想着他这回可咋回答呢。但周总理声音有点哽咽地说:“不会烧的,真的不会烧,你安心吧。我替党中央和毛主席答应你的要求。”

1972年的时候,何香凝老太太平静地走了,邓颖超亲自护送她的遗体到南京,让她和廖仲恺先生一起长眠。

事后,毛主席把周总理叫到菊香屋里,直接对他说:“关于何老的事情,你处理得太好了。”

说到毛主席和周总理,何香凝女士和廖仲恺先生也是咱们中国革命的领头人物。在那些革命不容易的日子里,他们给了中国共产党很大的帮助,是党的挚友,也是救咱们革命于水火之中的大英雄。就冲他们做的这些,咱们也得为他们破个例,满足他们的请求。

说实话,能让党中央主动给予特别考虑的女性真的没几位,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何香凝女士有多么尊重。

都说啊:“中国历史上女英雄众多,女子英气万古传扬。”细想之下,何香凝女士在大革命那会儿,真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是中国革命的带头人。

一辈子都献给了革命,到头来啥也不图,就希望死后能埋在老公旁边。党中央心里明白,给不了她啥实质性的回报,只能特别允许她这个心愿,让这事儿传为美谈,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