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东西,总觉得少了点意思。以前的零食拆开包装,光是闻着味儿就觉得香;现在的糕点看着精致,吃起来却没什么记忆点。
下馆子点一盘家常菜,分量足、卖相好,但就是尝不出小时候家里灶台上烧出来的那股子烟火气。

要是有人问我到底哪儿不一样,我也说不清楚,可心里就是觉得,跟以前比,差点味儿。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现在豆腐便宜又管饱,家里做菜、下馆子都常点。其实吧,吃起来也就那样,不算难吃,但也没多惊艳。
每次吃豆腐,总盼着能尝出小时候那种香软嫩滑的味儿,自己在家做豆腐,也照着老法子来,可不管怎么折腾,就是差了点意思,再也找不回以前的感觉了。

原料品质
大豆品种:现代高产杂交品种营养成分比例不同,部分蛋白质低影响口感。
原料质量:过度用化肥农药,储存不当致变质发芽影响口感。
豆腐好不好吃,说到底和原料品质脱不开关系,老话常说 “一分钱一分货”,用在这儿再合适不过。

现在市面上的豆腐价格参差不齐,便宜的豆腐虽然实惠,但往往用的是品质一般的黄豆,磨出来的豆浆寡淡,做出来的豆腐自然少了豆香。
贵一些的豆腐,可能用的是优质黄豆,做出来的豆腐口感更细腻,豆香味也更浓郁。
所以咱们买豆腐的时候,不妨多留个心眼,挑选那些用优质黄豆制作的豆腐;要是自己在家做,也尽量选颗粒饱满、无霉变的好黄豆。
虽说不能保证百分百还原小时候的味道,但起码能让豆腐的口感和品质提升不少。

制作工艺
机械化生产:磨浆不细腻影响口感
凝固剂使用:新型凝固剂改变口感和风味
生产环节把控:工业化难精准把控关键环节致口感下降
自己动手做豆腐,那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
这让我想起以前在老家,光是磨黄豆就得费老大劲儿。那时候没有机器,全靠石磨一点点推,磨完一缸豆子,手掌心能磨出好几个水泡。
煮豆浆、点卤水也都得守在锅边,时刻盯着火候和用量。虽然累得够呛,但做出来的豆腐又嫩又香,豆味儿浓得很。
现在市面上的豆腐大多是机器批量生产,还加了不少添加剂,和咱们自己纯手工做的比起来,味道差得远了。
怪不得总觉得现在的豆腐吃着没味儿,原来是少了那份亲力亲为的用心和天然纯粹的制作方式。
市场需求与成本因素
市场需求:添加其他成分改变口感
成本控制:用差原料、减凝固剂、缩周期影响口感
现在有些商家一门心思就想多赚点钱,为了压低成本,难免动些歪心思。
你想啊,好豆子贵,好工艺费工夫,有些人为了多赚点,就用便宜豆子,制作时能省步骤就省步骤,卤水少放一点,甚至还加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这样做出来的豆腐,能好吃吗?偷工减料这事儿,说起来不地道,但在市面上还真不少见。

消费心理与习惯
消费心理:过去印象深刻,现期待值变化觉得不好吃
烹饪方式:调料配菜多掩盖豆腐原味
现在吃东西,总觉得没以前香。以前做豆腐,豆子、卤水、柴火灶,简简单单就好吃。
现在倒好,不少商家为了让豆腐卖相好、保质期长,加了一堆添加剂。做饭也变味儿了,煮个菜、烧个汤,不往里面倒点鸡精、味精就觉得缺点啥。

就说做豆腐,以前炖个清汤豆腐,撒把葱花就鲜得很;现在做麻婆豆腐,得靠一整包调味料撑场面,就连做清淡豆腐,也要倒半瓶蚝油、生抽、老抽,吃起来全是调料味,哪还有豆腐本身的豆香啊!
所以说现在的豆腐感觉没有以前好吃,背后门道真不少。所以要想吃到好吃的豆腐,要么就是用心挑选,要么就是用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