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头这种食品,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吃的人却不多。现在随便走进一家超市,货架上都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罐头。不过,尽管罐头方便又便宜,平时吃饭的时候,我们很少会想到它。大多数人宁愿点外卖,也不愿意开个罐头凑合一顿。
根据2020年世界食品协会的数据显示,各国在罐头食品的消费上存在显著差异。美国人平均每年吃掉90公斤罐头,西欧人消费量达到50公斤,日本则为23公斤。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罐头年消费量仅为0.2公斤,远低于其他国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罐头制造国,其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这种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巨大反差,反映了中国罐头产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强劲实力与国内市场的低需求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是全球罐头生产大国,但国内消费者对罐头的接受度却不高,这背后存在多重原因。首先,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庞大的食品加工能力,使得罐头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由于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新鲜食材,对罐头的需求相对较低。其次,罐头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需要添加防腐剂,这让许多消费者对其健康性产生疑虑。此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罐头经过加工后,口感和风味往往不如新鲜食材,这也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最后,随着冷链物流的普及,新鲜食材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进一步削弱了罐头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尽管中国罐头产量高,但国内消费需求却相对有限。
下图展示了上世纪美国流行的午餐肉罐头。
一战期间,由于军事需求激增,英国、法国和美国等主要参战国的罐头产量大幅提升,增幅达到战前水平的325%至600%。这种大规模生产直接导致罐头生产成本显著下降,从而为战后罐头在欧美地区的广泛普及提供了价格上的有利条件。
下图展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罗斯帝国生产的罐头食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经济陷入困境,社会急需重建。战争期间大量生产的罐头食品因保存时间长、价格低廉,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补给。敏锐的商人抓住这一商机,将原本用于军队的罐头生产线转向民用市场。他们不断丰富产品种类,从传统的肉制品、豆类逐步扩展到主食、海产品、蔬菜水果以及调味品等领域。其中,法式洋葱汤、意大利肉酱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罐头尤其受到欢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罐头价格持续走低,有效缓解了战后民众的温饱问题。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借助战争机遇迅速积累财富,经济进入了繁荣阶段。随着大批劳动者涌入城市,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节省做饭时间的简便食品,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即开即食的罐头食品成为了理想的选择。当时,在波士顿或底特律等城市,工人们的典型午餐通常由几片面包搭配一罐肉制品组成。
这张图片展示了美国的一条罐头生产流水线。
市场环境直接影响商家的营销策略。在经济景气时期,企业往往强调产品的品质保证;而在经济低迷时,价格优势则成为主要卖点。这一规律在美国罐头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罐头产业的快速扩张,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了《罐头业检查法案》等法规,从国家层面确保食品安全标准。然而,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面对大规模失业和普遍贫困的现状,荷美尔等罐头行业龙头企业迅速调整策略,推出"主妇型罐头",通过增加分量和降低售价的方式,成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科技进步,罐头的制作材料和密封方式都有了显著提升,食品灭菌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过去老式罐头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已得到解决。正因如此,罐头已经成为欧美民众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深深融入了他们的饮食文化。即使在经济发展之后,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罐头的依赖,这种"靠罐头维生"的历史记忆至今仍在延续。
英国曾嘲笑芝加哥罐头厂生产的肉类品质低劣。
中国的罐头制造业始于清朝末年。1893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广州出现了国内首家罐头企业——茂美,其主打产品是豆豉鲮鱼罐头。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随着"实业救国"理念的普及,上海泰丰、重庆建馨等罐头厂相继成立。然而,持续不断的战乱严重阻碍了包括罐头业在内的工业发展,使得这一新兴行业刚刚萌芽就遭遇重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局势趋于平稳,这为本土罐头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战争往往能极大推动罐头生产的发展。在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期间,我国罐头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最初的1733吨猛增至27854吨,增长率高达1507%。在这场立国之战中,前线将士们正是依靠这些国产罐头,才得以维持战斗力,最终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胜利。
苏联时代的罐头宣传画。
二战结束后,中国把握住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的机会,将罐头产品作为外贸的重点出口商品。1953年,苏联从中国采购了大量即食罐头,包括水果、酸黄瓜、午餐肉、红烧牛肉和去骨鸡爪等,总价值达1060万卢布。苏联对这些来自中国的罐头评价很高,随后积极向其他东方阵营国家推广这些产品。
1954年,中国制造的罐头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到波兰、捷克、东德、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国家。短短四年后,即1958年,中国的罐头出口量已经攀升至95257吨,显示出中国罐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上海梅林午餐肉罐头的外包装,主要用于出口。
尽管国内罐头制造业蓬勃发展,但这些产品始终未能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要食品。在那个年代,罐头的价格相对较高。以60年代为例,一瓶黄桃罐头售价在5到7角之间,而一斤新鲜猪肉的价格仅为8角到1元。由于国内缺乏像欧美那样规模庞大的中产阶级,因此没有足够的消费群体来支撑国产罐头的市场需求。
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还比较薄弱,罐头生产的成本居高不下,价格对于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来说还是太贵了。尽管罐头食品既好吃又方便,还能长期保存,但在那个年代,能吃上罐头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件很奢侈的事。正因为这样,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欧美国家的人把罐头当作日常必需品,而中国人却把它当成稀罕物。
建国初期,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支柱,罐头食品对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奢侈品。
随着“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外卖行业迅速崛起,彻底改变了国人的饮食方式。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同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大规模生产成本降低,罐头作为传统食品本应迎来发展机遇。然而,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外卖服务的普及,让罐头这一曾经的餐桌常客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外卖的便捷性和多样性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导致罐头食品在市场上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成为被遗忘的食品品类。
随着城乡光纤网络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外卖行业快速兴起并广受欢迎。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大量务工人员对便捷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相比传统罐头食品,外卖不仅口感更佳,还能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因此成为人们节省时间、解决用餐需求的首选方式。
外卖的价格和罐头相差无几,但在食材种类和味道上却远超罐头。这使得罐头错失了重新流行的机会。现在,除了吃火锅时会点午餐肉,或者为了重温儿时记忆买瓶黄桃或橘子罐头,我们很难再有其他理由主动选择罐头了。
我们错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未能像欧美国家那样,让价廉物美的罐头食品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等到我们终于有条件发展罐头产业时,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催生了外卖行业的繁荣,直接挤压了罐头食品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结果,罐头还没来得及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