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杜聿明,想必不少人都知道他是我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前老丈人,但有人不知道的是,他也是蒋介石最器重的一员国民党将领。

可是,杜聿明直到最后,也仅在国民党队伍中混了个中将。
为何杜聿明不是上将?国民党中的上将军衔又都是何方神圣呢?
被重用却多次失望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当热腾腾的委任状交到他手里时,他正在被撤职期间。

说起来,“撤职”的事情怪不得杜聿明,反而是蒋介石过河拆桥。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心思大多不放在抗击日寇上,而是动起了内部人的歪脑筋,而他首先瞅上的,就是云南。

自从北洋政府开始,云南一直是半独立状态,1927年龙云担任云南省政府主席后,与国民党越走越远,反而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密切,这俨然触及了蒋介石的逆鳞,决定“军事解决”。

1945年4月,蒋介石把任务交给了杜聿明,随即国民党部队进攻云南,史称“五华山事件”。
虽然龙云失败离开,卢汉主政云南,但云南仍与国民党分庭抗礼,而且彼时蒋介石深陷内战,也无暇顾及,只好打道回府。

不过,群众的声讨也随之而来。
“五华山事件”期间,不少无辜市民被杀害,激起不小的民愤,蒋介石无以为答,还推卸责任:“是杜聿明搞错了我的指示。”还要处罚杜聿明以平息民愤。

所以,杜聿明被革职了!但他也明白,一切不过是蒋“委员长”的缓兵之计,因为他非常确信,自己一直都是蒋介石的心腹。
没错,杜聿明毕业于黄埔军校。

说句实话,老蒋做了23年的黄埔军校校长,别的不说,提携黄埔后生上确实算得上尽职,但他也有些死脑筋,只要是黄埔学生,都提携,根本不管军事才能的高低,这也是他革命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

他出生在地主家庭,父亲是举人,但他偏偏喜欢上了舞刀弄枪,16岁时被父亲送到榆林中学读书,也因此接触到了新思想,越来越看清旧社会、旧中国被压迫的落后现状。

1923年,杜聿明毕业,没有选择走父亲安排好的读书路,而选择了参军报国。
1924 年3月,他成为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并加入了国民党。这份阅历,是他能稳得蒋介石喜爱的重要原因。

1925年开始,杜聿明开始上战场,先后参加过东征与北伐,被蒋介石赏识,也正式开始了忠诚跟随老蒋的道路。

1932年,杜聿明担任国军25师的副师长,成为国民党队伍中抗击日寇的主力部队,参加了长城古北口抗日、昆仑战役,1942年被蒋介石委以远征缅甸的重任。

1946年6月,内战爆发,杜聿明领命,与我党争夺东北的控制权,结局人尽皆知,不到一年时间,我军歼灭杜聿明的8万人国民党队伍,而他再次被撤职,以养病之名逃往上海。

1948年,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先后爆发,而杜聿明再次受到重用,但也改变不了国民党的败局,被关入了战犯管理所,而且是“一号战俘”。
这下子,杜聿明的“救火队长”彻底传扬开来,简单来说是哪里情势危急,蒋介石就把他派到哪里,虽然结果都不行,但足见蒋介石对杜聿明的厚爱。

不过,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更直接地说,他只能在有利环境下作战,不然将损失惨重。

但这也不妨碍蒋介石对杜聿明委以重任,奇怪的是,他到成为战犯时也不过是个中将军衔。
原因不是蒋介石不给杜聿明升衔,而是他不够格。
出身决定一切因为杜聿明的实力和出身就摆在那,说破天也就是个黄埔军校的学生,而在黄埔军校之上,还有保定军校和云南讲武学堂,相较于后两个学校,黄埔军校只是个军人速成班,缺乏完整的军事学习流程。

而且,蒋介石也是保定军校的学子,却也只能在黄埔军校当个校长。而其余保定生和云南讲武堂的学子,基本上盘踞了一方势力,比如阎锡山、顾祝同、张治中等等。

所以,蒋介石再想让门下的黄埔学生成为上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也不甘愿屈居人后,反而在军衔上动起了手脚。

一种是“铨叙军衔”,比如蒋介石是唯一的陆军特级上将,以下还有17名上将,分别是冯玉祥、朱培德、李宗仁、何应钦、张学良、陈济棠、唐生智、阎锡山、陈绍宽、刘湘、曹锟、程潜、吴佩孚、宋哲元、陈调元、白崇禧和陈诚。

第二种是“职务军衔”,比如杜聿明陆军中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
蒋介石这一操作后,国民党内的“中将”满天飞,但是,数量越多,说明中将越没有含金量,而且,拉帮结派,促就了国民党的失败。

1959年12月,杜聿明被特赦,不久后当选五届人大代表,晚年一直在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而奔走呼号。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逝,唯一遗憾是生命的最后没有见到台湾省的四个子女。
参考资料:
团结报党派e家:2017-07-14:杨振宁和他的岳父杜聿明
澎湃新闻:2025-02-08:淮海战役决胜地陈官庄撤乡设镇,华野在此歼灭杜聿明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