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当麦克阿瑟接过手下递来的“38万志愿军即将秘密入朝”的情报时,仅仅是瞥了一眼便认定其为假情报。于是,他决定继续按原计划部署军队向平壤推进。

此刻的麦克阿瑟根本没有料到,这一判断失误会有多致命。直到志愿军在温井里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都没能让他从这一错误判断中彻底清醒。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位久负盛名的二战名将如此轻视志愿军即将参战的情报呢?
无敌的幻觉自从麦克阿瑟策划仁川登陆后,朝鲜战争一直打得很顺利,局势也一边倒的朝着对联合国军有利的方向发展着。

当然,麦克阿瑟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中国军队是否会介入。但从当时美国获取的有关中国的情报分析看,他更倾向于认为中国不会参战,起码不会深度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
除了政治方面的参考,麦克阿瑟对联合国军的武器装备和战斗能力也有着绝对的自信。他不认为中国军队具备和联合国军、或是美军,正面交战的能力。

唯一能让麦克阿瑟有所顾虑的,只有苏联的动向。他觉得,只要苏联没有大规模出兵,中国也不敢单独应战。
不过,想法归想法。作为经验丰富的指挥官,麦克阿瑟并不会在实际工作中疏忽大意。

他不仅在韩国设立了两个情报部门,还往中朝边境处部署了大量的侦察机,时刻都在关注着中国和苏联军队的动向。

可能对麦克阿瑟而言,与其花太多精力瞎琢磨后方提供的各种来源的情报,不如信赖于自己第一线的实况汇报。
这也是他为什么对“38万志愿军即将秘密入朝”的情报不屑一顾的理由之一,因为该情报的来源是台湾省的蒋介石政府。

其实早在仁川登陆之前,麦克阿瑟就代表美国窜访问过台湾省,并与蒋介石政府达成了美台外交关系。

麦克阿瑟深知蒋介石的夙愿是反攻大陆,因此他有理由怀疑蒋介石政府是想借这次机会挑动美国与大陆开战,从而达到借联合国军的力量打击中共军事力量的目的。

再加上他一直没有得到前线的汇报来证实这一情报的真假,因此避免受到这一不确定的情报信息的干扰、如期执行原定计划,才是当时的最明智的选择。
由此可见,麦克阿瑟这边的操作并没有问题。问题反而是,蒋介石政府是如何得到这个事后被证明非常准确的情报的?

同时,在情报外泄的情况下,志愿军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的躲过麦克阿瑟设在中朝边境的侦察的?
这就要让我们将目光移到中国这一边来寻找答案了!
兵者诡道实际上,从联合国军介入朝鲜战争之初,中共中央就已经开始为抗美援朝做准备了。
只不过为了保密起见,直到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以军委主席的名义签署下组建志愿军的命令,部分军队干部才确认,中国要与美国开战了。

随后在10月15日至19日期间,几十万志愿军分批次、从三个方向悄悄渡过了鸭绿江,于朝鲜境内集结、准备作战。
而在首批渡江的志愿军部队中,就有一支源自国民党第60军,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的部队。

背景和成份复杂的部队里,难免混有身份复杂的人。正是国民党安插在第50军中的间谍,利用参战前与亲友告别的空隙,将志愿军入朝的情报传递了出去。

情报再经由大陆的间谍组织辗转上报给了台湾省蒋介石政府,蒋介石不敢耽搁、立即就将消息送到了麦克阿瑟面前,于是就有了麦克阿瑟对台湾省情报不屑的一幕。
不过,纵然是间谍泄露的情报未起到任何作用,但几十万志愿军想要悄无声息的进入朝鲜也绝非易事。

好在志愿军自有妙计,他们通过执行三道严令,成功躲避了美军空中、地面、无线电三种方式的侦察。
首先是采用夜间急行、白天隐蔽的行军方式,躲开了美军侦察机的空中巡视;其次是采用换装、改番号、零散队列的伪装方式,令美军的地面侦察兵误以为志愿军不过是朝鲜民兵组织。

而在整个行军过程中,志愿军都关闭了无线电联络,只准用自己架设双程有线线路进行有限的联系。

要知道此举虽然能躲避敌军侦听,但也容易造成己方队伍的失联,是极其考验志愿军的路线规划能力的。

就这样,38万志愿军在严格细致的保密措施下,突破了美军全方位的侦察网,顺利完成集结,第一仗就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
以至于麦克阿瑟在得知温井里战斗打响时,依然坚持认为那只是中国组织的小股作战部队突袭。

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志愿军经过多次艰苦卓绝的苦战,终于逼得敌军撤退回了三八线之后。

麦克阿瑟一度气急败坏到要动用核武器,但最后也还是因整个朝鲜战局的失利而遭到总统撤职。
美国人在中国人面前,首次尝到了败北的滋味!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秘密入朝
党史博览:2024-08-06:毛泽东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战略设想与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