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些,是“我做得怎么样?"我是好孩子吗?"这就开始自我评价了。开始时自我评价是由外界输入的。自我评价一自我控制一自我规划是自我意识中由低到高的三大层次。每个层次又有若干小层次。如自我评价层次中,先有一点一滴的就事论事的评价,后有对自己的综合评价;先有“好即好,坏即坏”的极端评价,后有“亦好亦坏”的公正评介。在自我控制层次中,先有行为控制,后有情绪控制。
在自我规划层次中,先有一天一事打算,后有近期打算,最后是长期打算。了解孩子自我意识的阶段特征和连续发展趋向,才能对孩子培养自我意识能力作出有效的指导。孩子自我意识的顺利发展,有赖于教育的水平。娇生惯养,使孩子滋长任性的毛病,只要不遂心就闹。感情控制机能得不到发展,就谈不上发展自我意识。总是批评贬斥孩子,孩子为了承受刺激。
本能地建立起“感情屏障”,就成了“厚脸皮”或产生自卑感,为了寻找快乐和安慰,不愿自我检查。管得太多也不好,因为这样则会剥夺孩子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机会,不利于发展大脑前额叶的控制机能。要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娇生惯养、过多贬斥和控制都是忌讳的。自我意识靠一定的智力作基础,不懂得自己存在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就无法认识自己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就不会作出正确的评价。
特别是作为智力的主要成分-思维能力,更是自我意识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所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是单打一的思想教育,要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贯彻始终。“培养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做自己感情的主人”等可以作为孩子们的座右铭。总之,辩证地认识孩子成长的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关系,抓住自身条件这个主要因素,特别是其中“自我意识”这个关键因素,是获得家教成功的必要条件。
正确地认识家教的内外矛盾,正确地认识孩子成长的主客观条件,正确地决定家教的重点,家教成功就有了基础。但以上只是对家教的总体认识。家庭教育是实践活动,要追求实效,还必须选择合适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人是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体。情感是人的本能,理智是后天训练的。教育孩子时先要考虑怎样使孩子愿意接受这种教育,所谓合适的方式方法,全应该从情感教育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