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纪较大的子女,已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是非观念已发展得不错,在犯错时,本身往往也有所警觉,可能碍于一时冲动或偏差而作出错误决定。如果父母及时指出,孩子年龄已不少,自尊心相当强烈,一来下不了台,二来孩子失去一个自省的机会。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先忍耐一下,静静观察,给子女一个改过的机会。除非问题再进一步向坏处发展,再平心静气地和子女进行倾谈,会比较适合。顺带一提,在教导子女时,父母还应秉持着“莫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即使轻微的过错,也应向孩子提点,别抱着“长大自然会改”的观念,而助长了不良习惯的滋长。
父母总是抱怨孩子学业成绩不好、懒惰、做功课不专心。在崇尚功利,而经济发达的社会下,一纸文凭成为求职的护身符,难怪父母对子女的学业如此看重,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呢?久而久之,许多父母认为会念书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父母因孩子的成绩而骄傲,孩子亦因此而感到自负。但父母请勿忽略,智慧发展较迟,或并不太聪明的孩子,其内心大多是善良,性情朴素,也是一个优秀的乖孩子。虽然成绩比较差,但一定有其它方面的优点。做父母的切勿埋没了他们的天才,也要给予他们自信。
为了配合现实生活的要求,父母督促子女求学,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技巧和精神上的支持却非常重要。让孩子认清求学的意义是增广知识、明辨是非、追求真理;技巧上必须先诱发子女的读书兴趣。兴趣一旦滋长,还怕孩子讨厌读书吗?孩子放学了,回家后总会听到这样的催促吧:“还不快去做功课?”“吃完点心马上做功课啦!”考试回来,妈妈总会问:“考试情况怎么啦?会不会?”成绩表发还的时候,考不好的孩子必定要受一番严厉责骂:“太不象话啦!考成这么个样子......”这种催迫、紧张的行为,只会加强子女精神上的压迫感。
子女只觉得你关心成绩,而并非关心他们。孩子亦会在无形中感染了家长那份焦虑,可能带来反抗,或因精神过度紧张而造成负面影响,令成绩不如理想。下一次,当你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时,着眼点多放在孩子身上,其效果将会比集中在成绩上来得好,尤其多作精神上的支持。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对班上几个学生说:“你的成绩不错呢!如果再用多一点苦功,相信一定更棒啦!”受过老师赞美鼓励的学生,成绩都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