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英法德三国同时宣布了 9月28日,英法德三国外交部同步宣布:联合国对伊朗制裁“自动复活”,即刻生效。 消息一出,布伦特原油跳涨1.8美元,黄金同步拉升——市场用最诚实的方式告诉世界:中东这根弦,又紧了。 背景不复杂。2015年伊核协议规定,若伊朗严重违规,协议签署国可启动“回弹机制”(snapback)。2018年美国先退群,2021年伊朗把浓缩铀丰度拉到60%,离武器级只剩一步。今年8月,国际原子能机构确认伊朗存量突破协议上限30倍,英法德遂于9月27日联手触发回弹,制裁条款自动重新适用:武器禁运、资产冻结、金融隔离,一个不少。 三国在联合声明里留了个尾巴——“制裁不等于外交终结”,翻译成人话:我们还想谈,但先打三板子。伊朗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立刻回怼:“制裁已死,复活无效。”并暗示“将重新考虑与原子能机构的合作程度”。一句话,核查员明年能不能进厂,都成问号。 我认为制裁这张牌,西方已经打到Joker。过去16年,四轮联合国制裁、三十八轮单边制裁,伊朗GDP从2012年的峰值跌掉三分之一,里亚尔贬值90%,但铀浓缩离心机却从164台增加到1.9万台。事实证明,经济痛苦≠战略屈服。相反,制裁越密,国内强硬派选票越多,谈判空间越小。如今回弹落地,伊朗若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海湾国家势必跟风追求核选项,中东将进入“核暗涌”时代,全球油价再也不是OPEC+说了算,而是“核风险溢价”说了算。 更现实的问题是:中俄在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为何没拦?答案简单——能源牌。俄罗斯需要高油价补军费,中国每天仍进口近百万桶伊朗原油,制裁象征意义大于实质阻断。真正被卡住的,是欧洲自己:伊朗原油出口若再降50万桶/日,冬季取暖油库存缺口将达7%,谁来补? 读到这里,你怎么看?制裁到底是“安全阀”还是“加速器”?如果外交窗口只剩最后六个月,你觉得下一通电话应该打给谁——德黑兰、华盛顿,还是布鲁塞尔?留言区等你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