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种装扮的犹太人,他们一辈子都不用上班,不上学,不服兵役, 不交税,而且要在30岁之前,生够12个孩子, 他们就是以色列的极端正统派犹太人,他们占了以色列人口的11% ,生活严格遵守犹太教条。 在以色列的街头,总能看到一群穿着黑色长外套、戴着黑色宽檐帽、留着鬓角的犹太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周围的人截然不同, 他们不参与世俗工作,因为宗教教义要求他们将全部时间用于研习《托拉》和祈祷。每天清晨,synagogue(犹太会堂)里就能看到他们诵读经文的身影,从早到晚,宗教学习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没有工作收入,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津贴和社区内部的互助基金,这些资金部分来自纳税人的钱,这也让一些以色列世俗民众感到不满。 在他们看来,研习经典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贡献,这种精神贡献比世俗工作更重要,但外界却常常质疑:当所有人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公共服务时,仅凭“精神贡献”就能免除社会责任吗? 他们的孩子也不上普通的公立学校,而是进入专门的宗教学校(yeshiva)。在这里,课程表上只有《塔木德》《托拉》等宗教经典,从识字到深度解读,全部围绕犹太教义展开。 数学、英语、科学这些世俗学科几乎不被纳入教学范围,因为他们的观念里,世俗知识会干扰对宗教的虔诚。这样的教育模式,让他们的孩子长大后很难融入世俗社会,只能继续在宗教社区里生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循环。 社区内的一切都按照宗教规则运行,从饮食到着装,从婚丧嫁娶到日常交往,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外界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几乎像另一个世界。 以色列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男性服役3年,女性2年,但极端正统派却长期享有兵役豁免权。这源于建国初期的妥协,当时为了获得宗教群体的支持,政府允许将全职研习宗教的学生免除兵役。 但随着人口占比上升,越来越多的世俗年轻人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我们要冒着生命危险保卫国家,而他们却能以宗教为由置身事外?近年来,关于是否取消这一豁免权的争论在以色列愈演愈烈,甚至成为政治议题。 每次议会讨论这个话题,都会引发极端正统派的强烈抗议,他们视兵役为对宗教生活的破坏,而世俗群体则认为这是公民义务的平等问题。 由于不参与世俗工作,他们几乎没有收入来源,自然也谈不上缴纳个人所得税。但在消费税、房产税等方面,他们和其他公民一样需要承担。 不过,因为他们社区人口多、家庭规模大,政府往往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这又加剧了世俗民众的不平衡感——同样是公民,为什么他们能享受更多福利,却承担更少的责任?这种经济上的矛盾,让两个群体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在他们的教义中,“要生养众多”是上帝的旨意,所以生育被视为神圣的使命。极端正统派的家庭普遍规模庞大,30岁前生12个孩子并非夸张,有的家庭甚至更多。 女性从十几岁就开始结婚生子,主要职责就是照顾家庭和抚养孩子。高生育率让这个群体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超以色列其他族群,目前占11%,预计未来几十年会达到20%。 人口结构的变化,让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政党在选举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诉求,这也让以色列的社会政策在世俗与宗教之间不断摇摆。 当一个国家中,有十分之一的人口过着与主流社会截然不同的生活,享受着特殊待遇,又因人口快速增长而逐渐掌握更多话语权,这会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 世俗与宗教的平衡点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值得每个人思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