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反驳“给1.3亿农村老人涨养老金”的提议,称“他们没交社保,拿200元已是关照”。但这群50后、60后农村老人,曾缴了30年公粮、承担“三提五统”,还无偿修水库建公路,为国家发展拼尽全力。本文从法律和现实角度拆解争议,告诉你为何给他们涨养老金不是施舍,而是还债。 一、200元养老金够干啥?农村老人的苦谁懂? 先给大家算笔账:现在一斤米两块多,一颗白菜三块钱,200块钱在农村,顶多够买半个月的菜,要是再买点药,根本撑不了一个月。可咱们国家1.3亿农村老人,大多就靠着这200块过活,还有人连这数都拿不到。 你以为他们不想安享晚年?不是的!多少六七十岁的老人,还得扛着锄头下田,甚至跟着施工队去工地打杂,不是闲不住,是真的怕饿肚子。可偏偏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张嘴就来“谁让他们年轻时不交社保,现在活该”——这话听着就扎心,他们真的没“交过”吗? 这群老人大多是50后、60后,从改革开放到2006年取消农业税,整整30年,他们每年都要把最好的粮食交给国家,这叫“公粮”,是按人头摊的,一分都不能少。除了公粮,还有“三提五统”: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再加上教育费、民兵训练费这些,加起来是笔不小的负担。 就说上世纪90年代,一个农村五口之家,一年要交300多块“三提五统”,可当时上海职工月平均工资才300块!等于农民一家一年要拿出一个城市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不是“缴费”是什么?更别说他们还无偿出工,修水库、筑公路、建大坝,红旗渠就是几十万农民用手挖、用肩扛出来的,10年修了8.6万座水坝,这些难道不是给国家做贡献? 后来他们中年了,又进城当农民工,干最累的活,拿比城里人少30%的工资,盖起了高楼大厦。还有土地,2008到2020年全国征了4500万亩地,农民一亩才拿几万补偿,可城市里一亩地能卖上百万——他们的付出,早就比“交社保”更实在,怎么能说没贡献? 二、法律上咋说?“视同缴费”不是没道理 别觉得这是道德绑架,从法律和政策逻辑上,给农村老人涨养老金也站得住脚,这里面有个关键概念叫“视同缴费”。 咱们都知道,现在职工退休领养老金,是因为上班时交了社保;但以前很多国企老职工、退伍军人,没交过社保也能领钱,就是因为国家把他们的工作年限、服役年限“视同缴费”,承认他们过去的贡献。 那农村老人的公粮、“三提五统”、义务劳动,为啥不能算“视同缴费”?《社会保险法》里说,社保制度要考虑历史因素和社会公平。这群老人年轻时,国家还没建立农村社保体系,他们是按当时的制度“尽义务”,现在老了,理应让他们享受发展红利,这才是法律追求的公平。 而且现在农村的“居民养老保险”,本身就是国家补贴为主,老人拿的200元里,大部分是财政出钱。既然国家能补贴,为啥不能多补点?他们当年的公粮、义务劳动,为国家积累了原始资本,现在从财政里拿出一部分反哺他们,本质上是“还历史的债”,不是施舍。 还有人说“财政压力大”,可别忘了,这些老人的子女大多是90后,赶上高房价,掏空积蓄给孩子交首付,还得帮着还房贷,根本没多余的钱养父母。如果老人养老金能多一点,既能减轻子女负担,也能让老人活得有尊严,这对整个社会都好,怎么看都是划算的事。 三、网友吵翻了!两种声音都很真实 这事一发酵,评论区直接分成两派,说的都挺实在,能看出大家的真实想法。 支持涨养老金的网友说得特别戳心:“我爷爷当年交公粮,天不亮就推着车走几十里路,粮食不够就自己吃红薯,现在一个月200块,连买降压药都不够!他们不是没交社保,是当年没这制度,凭啥让他们吃亏?”还有人说:“没有农民修的路、种的粮,城市能发展这么快?现在给他们涨点钱,是应该的!” 也有网友担心现实问题:“我也想让农村老人多拿钱,但钱从哪来?会不会影响其他社保待遇?”还有人说:“可以涨,但得有标准,比如按当年交公粮的量算,不能一刀切,不然对没交过公粮的人不公平。” 少数反对的声音还是老调调:“现在年轻人交社保都压力大,凭啥要补贴没交过的?”但这话很快被反驳:“你吃的米、走的路,都是他们当年拼出来的,现在花点钱养他们,怎么就不愿意了?” 结论:别让奉献者老无所依,你怎么看? 说到底,争论的核心不是“该不该花钱”,而是“该不该承认农村老人的贡献”。他们吃了两代人的苦,年轻时为国家种粮、修基建,老了却要为200块养老金发愁,这真的不公平。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让你提建议,你觉得农村老人的养老金该怎么涨?是统一涨到500元,还是按当年交公粮的年限算?另外,“视同缴费”这个办法,能不能用到农村老人身上?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咱们一起为这群老人发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