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一架国际航班降落在曼谷机场,女机长打开舱门,忽然听到几声“滴答”的响声,没想到这个细微的声音,竟然救了200多条性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当时,飞机已经顺利抵达目的地,机组正准备完成收尾,正常情况下,这是工作节奏放松的时间,可那几声极不相干的滴落,却让王峥的注意力立刻集中,一般人或许只会以为是发动机散热、或者机舱里排水系统的余响,很快就会被忽视,但她直觉告诉自己,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于是,没有选择草草离开,她扭头去寻找水渍的根源。 维修人员赶来检查,初步判断并不严重,似乎只是厨房的凝水排出,但王峥没有被这种经验式的解释说服,她心底的那根弦始终紧绷着,为了彻底弄清,她要求进一步检视内部情况,忍受着当地闷热潮湿的环境,她和机务人员一道反复排查,最终揭开了隐藏的真相——电子舱内的一根细小水管已经裂开,正在缓慢渗水,湿气几乎压上了关乎飞行的核心电路。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因为如果到了高空,气压变化会让裂缝迅速扩大,水直灌进舱内密集的线路,后果可能是飞行系统失灵,甚至威胁到几百人的生命,危险并没有真正发生,但正因她在第一时间察觉并坚持检查,潜在的灾难彻底消弭于地面。 能够在纷繁干扰中捕捉到这样的细节,并且坚持到底,背后自然不是偶然,王峥的成长轨迹,本身就与常见的飞行员不同,最初,她在大学就读的并非航空科目,而是电子信息相关的专业,直到后来机会来临,她报考了女飞行员选拔,对于女性而言,这扇门原本极窄,而她抓住了这道仅有的一条路。 进入飞行训练之后,她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毅力,学校和航校的课程强度不低,不仅有复杂的理论,还有体能和操作训练,作为女性,她起初在一些环节显得吃力,比如需要更强上肢力量的操作,或者长时间承受生理上的不适,但她从未因为这些差距而停下脚步,而是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把看似不可逾越的关卡一一跨过去。 她后来能够在考核中持续取得优异成绩,不是因为一帆风顺,而是在困境之中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此同时,她也在性格上作出改变,原本文静的她,开始主动参加更多运动和团队活动,让自己在压力面前不再退缩,性格一步步变得坚毅,正是这种变化,让她能够担当之后驾驶舱里的重任。 飞行是个光环显著的职业,但它带来的牺牲,也同样真实存在,节日里的十字路口,人们拎着年货回到热气腾腾的家中,而她也许正守在机组的休息室里等待指令,许多次亲人的团聚,因为她被排班而错过,最让她心底泛酸的,是母亲病重时,她连续执行任务,迟迟没能陪在床前,等航程结束回到家,才赶上后续的治疗安排。 尽管如此,父母从不对她抱怨,只是一再让她安心去飞,这种无言的支持,也让她理解到,家人已经把团圆的意义,从固定的某个日子,转移到了彼此能相聚的任何时刻,这种理解,也正折射出很多民航人共同的境况和无奈。 随着经验积累,王峥不再只是凭本能来保障航班,而是主动思考、总结和推广安全经验,曼谷机场的事件,是转折性的例子,那次发现最终促成了公司修改检查流程,特别加入对电子舱排水的专项关注,一个人的坚持,推开了行业规则的完善。 她在执飞过程中,也不断记录操作细节,总结下来写成笔记,在春运这种考验极限的时段,她的操作方法提高了航班的准点和安全稳定率,逐渐成为同事口中的参考标准,可见,她不只是个人表现出色,更带动了整个团队的安全感。 正因如此,她也收获了不小的肯定和荣誉,媒体、组织都曾聚焦于她的成就,称她是女性突破职业局限的符号,但在了解她的人看来,比起称号,更重要的还是她留下的态度,在飞行日志中,她始终反复记下:任何细小的异常,都可能是危机的前兆。 这种极致的职业哲学,影响了年轻一代,她的学员把这份执着当作座右铭,未来或许还会在天空中传承下去,事实上,对她而言,带出更多可靠的飞行员,比个人头衔更有意义。 信息来源:中国妇女报,《23岁进国航、28岁成国航首位女机长,看这位女机长如何冲上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