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被包围,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谁知旅长彭明治却突然下令:

1941年,新四军3师7旅被包围,好不容易跳出包围圈,谁知旅长彭明治却突然下令:“日军人数不对,跟我打回去,全歼日军!”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1年7月,苏北平原正值梅雨季节。 建阳镇在连日的雨水冲刷下,青石板路变得泥泞不堪。 22日深夜,一支队伍悄无声息地进入镇子。 这是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的战士们,他们刚刚从日军的铁壁合围中突围而出,已经连续多日在野外急行军。 每个战士都疲惫不堪,许多人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破,渗出的血水与雨水混在一起,在青石板上留下淡淡的红痕。 镇上的百姓听到动静,悄悄推开窗户探望。 当他们认出这是新四军的队伍时,纷纷点燃灶火,把家里所剩不多的粮食拿出来熬粥。 战士们蹲在屋檐下,捧着热粥狼吞虎咽。 有人吃着吃着就睡着了,手里的碗差点摔在地上,幸亏旁边的老兵眼疾手快接住了碗。 这些战士中最小的才十六岁,跟着部队转战千里,却从未叫过一声苦。 此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在镇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下,一个穿着灰布衫的人正鬼鬼祟祟地朝镇内张望。 这人是个汉奸,平日里就常往日军据点跑。 他看到新四军进驻后,立即冒雨向东面的日军据点奔去。十里的泥泞路程,他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就跑完了。 日军据点里,中队长仁川次郎正准备休息。 这个在中国战场征战多年的军官生性多疑而谨慎。 听到汉奸的报告,他立即警觉起来。 仁川次郎很清楚,盐城大扫荡未能全歼新四军主力,眼前这股部队很可能就是漏网之鱼。 他一边派人向周边据点求援,一边精心挑选了十多名士兵组成尖兵班,准备趁夜偷袭。 后半夜,雨势渐小。仁川次郎亲自带领尖兵班,借着夜色掩护向建阳镇摸去。 他们绕过镇口的哨兵,逐渐接近新四军军部驻扎的院落。 就在这时,两名女卫生员提着水桶从屋里出来,打算趁雨停的间隙打些干净水给伤员清洗伤口。 日军士兵猛地扑上前去,想要捂住她们的嘴。但其中一名女兵反应迅速,大声喊叫起来。 枪声瞬间划破夜空。正在带队查哨的19团政委王东保闻声赶来,抬手就击毙了两名日军士兵。 镇外的日军听到枪声,立即用迫击炮向镇内轰击。 爆炸声震耳欲聋,一座民房被击中,轰然倒塌半边。 刚从睡梦中惊醒的战士们迅速拿起武器,投入战斗。 旅长彭明治来不及系好衣扣,抓起望远镜就登上高处观察敌情。 透过弥漫的硝烟,他看见东南西三个方向都有日军的火把在移动,枪声如同爆豆般密集。 彭明治当即下达命令:19团死守东南路口,21团掩护军部向西撤离,自己亲自带领20团寻找突破口。 在侦查过程中,彭明治带领的小分队与一股日军遭遇。 短促交火后,日军被全部歼灭。 彭明治捡起日军的步枪仔细查看,又侧耳倾听远处的枪声,眉头渐渐皱起。 他发现日军的火力远不如想象中猛烈。 经过侦察兵多方查证,来犯日军仅有五百余人,且缺乏重武器。 此时军部已经安全撤出镇子,参谋们都建议部队尽快突围。 但彭明治蹲在地上,用树枝画着地势图,突然站起身来,果断下令全军掉头反击。 这个命令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部队好不容易突出重围,为何又要自投罗网? 彭明治向指战员们解释: 日军人数远少于我军,若是放过这个机会,他们还会继续追击军部。 而且新四军装备匮乏,若能取胜就能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为后续作战补充物资。 战士们虽然心存疑虑,但还是坚决执行了命令。 命令传达到东南路口时,19团正在与日军激烈交火。 团长一听说要反击,立即带领战士们发起冲锋。 20团兵分两路,一路正面牵制,一路迂回包抄。 已经护送军部到达安全地带的21团也迅速回援,正好截住一股企图北逃的日军。 日军完全没料到新四军会杀个回马枪,阵脚顿时大乱。 仁川次郎试图骑马突围,却被一颗手榴弹炸中,当场毙命。 失去指挥的日军四处溃散,有的躲进民居负隅顽抗,有的干脆弃枪投降。 天色微明时,战斗基本结束。 清点战场时,战士们惊喜地发现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步枪堆成了小山,轻重机枪整齐排列,还有四门迫击炮。 这些装备极大补充了队伍的战斗力。 这场战斗不仅保护了军部安全,更重创了日军,缴获的武器弹药为后续作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建阳镇战斗成为抗战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场胜利得益于指挥员的正确判断和战士们的英勇作战,同时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战士们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百姓们主动提供的热粥,给了他们继续战斗的力量。 这场战斗展现了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精神,这种精神永远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