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在兵荒马乱的索马里,一群匪徒突然闯进中国大使馆,手持冲锋枪,气势汹汹地朝里面吼叫着:“中国人,中国人出来!”54岁的高国新不顾危险,出去交涉,没想到被作为人质扣下,情况一度危急![无辜笑] 当时的摩加迪沙街头,政府军残部、反政府武装、各路民兵混战不休,联合国维和部队尚未部署,国际红十字会也暂停了大部分救援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多数国家都已关闭使馆。 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位于摩加迪沙市中心的外交区,周边原本驻有十几个国家的使领馆,到了2月初这片区域已经人去楼空,只剩下中国大使馆和另外两个国家的使馆还在坚持运转。 使馆原有工作人员二十多人,随着局势恶化,大部分家属和非必要人员已经撤离,最后留守的七名外交官中,包括时任参赞高国新、政务参赞李志民等资深外交官。 2月18日上午,使馆院内突然传来撞击声,值班人员从窗口看到,七八名持枪的武装人员正用铁棍和石块砸击大门锁链。 大门被撞开后,这些人冲进院子,用阿拉伯语和英语混杂着喊话,要求“中国人出来”,并指着停在院内的四辆使馆车辆,明确表示要征用车辆和现金。 当时在二楼办公室的几名外交官迅速商量应对方案,年仅28岁的翻译张明主动请缨,认为自己英语流利,可以与对方沟通,但高国新否决了这个提议,理由很简单:作为使馆最高级别的留守官员,这种时刻必须由他出面。 高国新下楼走向院子时,脱下了外套,只穿着白色衬衫,他后来解释,这样做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携带武器,减少对方的戒备心理。 面对十几支枪口,高国新用英语说道:“This is Chinese Embassy, you must leave immediately。”(这里是中国大使馆,你们必须立即离开。)但这些武装人员显然不打算听从外交辞令,其中一人将枪管抵在高国新胸前。 为了保护使馆内的同事和重要文件,高国新示意其他人返回楼内,自己则被这群人控制,最终使馆交出了两辆丰田陆地巡洋舰,武装人员才释放了高国新并离开。 但危机远未结束,仅仅过了十五分钟,又有一批武装人员翻墙而入,这次的情况更加糟糕,对方不仅索要车辆,还对两名试图阻拦的外交官动手推搡,使馆再次交出两辆车才得以脱身。 整个上午使馆遭遇了三批不同武装组织的“拜访”,四辆公务车被全部征用,下午的情况更加混乱,两拨不同的武装人员甚至在使馆院内因为争夺“地盘”而发生冲突,子弹击碎了办公楼的多扇窗户。 下午4点左右,一名手持手枪的武装分子试图跟随高国新进入主楼,显然想要搜查楼内情况,高国新急中生智,故意拐向楼侧的储物间,将对方引到相对封闭的角落,避免了楼内机密文件和通讯设备的暴露。 到了晚上7点,中国政府的撤侨专机抵达摩加迪沙机场,在当地华侨和国际组织的协助下,七名外交官终于撤离使馆,搭乘最后一班撤侨航班离开索马里。 这次撤离标志着中国在索马里的外交存在暂时中断,此后的二十三年里,中索之间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两国关系主要通过第三方渠道维持。 2014年12月在索马里局势相对稳定后,中国驻索马里大使馆在摩加迪沙正式重新开馆,新使馆的选址就在当年老使馆附近,不过安全防护标准已经大幅提升。 重新开馆仪式上,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特别提到了1991年那些坚守到最后的外交官们,他表示,,正是他们的坚持,为后来中索关系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高国新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最担心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一旦使馆完全失控,可能会影响中国在非洲其他国家的外交信誉,在那个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大规模参与非洲事务,外交形象格外重要。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翻译张明现在已经是中国驻某非洲国家的大使,他说1991年的那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外交工作的复杂性,有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漂亮话,而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网友们纷纷敬佩不已: “看哭了,以前总觉得外交官是份光鲜的工作,没想到背后这么凶险,真的是在用生命守护国家的尊严和同胞的安全。” “细节太震撼了,一天之内来了8批人抢劫,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这种心理压力和生死考验,普通人撑不住十分钟。”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这就是中国外交官的担当和风骨,他们的故事应该被写进教科书,让更多人知道。” “2014年大使馆复馆了,说明他们的坚守无比值得!他们不仅守住了使馆,更为国家守住了未来重建关系和影响力的火种。” 如果说“军人是最好的征兵广告”,那么高老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职业名片,除了外交官,你觉得还有哪些职业像这样,平时低调无比,关键时刻却总能挺身而出,为我们扛下所有? 官方信源:中国外交部官方网站